不论是国与家,礼仪的运用由来已久。然而历代的减损与增加,常有不同,这并非故意要有所改变,而是因时制宜的缘故。汉文帝考虑到人情已经变得相当淡薄,便革除了国家丧礼中的服丧三年的规定;光武帝因为中兴时代提倡节俭的需要,建立起七庙共堂的制度;魏太祖觉得奢侈惑众应当加以矫正,便预留遣令减省送终时全套尸服的数量;晋武帝考虑到圆丘祭与郊祭没有什么差异,夏至、冬至将南北郊祭祀合并起来进行。相互沿袭,直到现在。哪裹是因为三代的典制已经不存在,衹是由于顺应时势变化而已.而且闵子骞认为君主不遵礼制,辞职以示抗议;叔逊逼创立连塑礼仪,惠及后代。由此可见,任意妄为而不效法古制,这是秦朝招致灭亡的根源,效法古制而不能适用于当代,这是王莽身败名裂的原因。因而汉、魏以来,历朝各自折中融合古今,以制定一代的礼仪。司马彪采集后汉各家注释,撰成《礼仪志》,比较其内容,已经与前漠有所不同。何况三国鼎立对峙,历经两晋到宋,时代变换,各随时事之宜创立。自从汉代末年社会动乱,旧有典章制度乖乱散失,魏初有王粲、衔塑掌定各种礼仪;蜀朝则有盂光、注慈创立整理制度;置朝开始有苞题、堑迚审定置礼;塞置则有堑毖、旦觞纂辑整理错乱之处。这段时间内,名儒硕学,各种论说,时有新出,不是可以全部记载下来的。现在记载魏氏以来有关经国安邦的典章制度,以撰成此志。
魏文帝虽然接受的是束漠的禅让,但认为夏朝的历数符合天然规律,所以黄初元年下诏说:“孔广盲称‘施行夏代的历法,乘坐商代的车辖,穿戴周代的冠冕,音乐则用《韶舞》。’这是圣人集中各代的美好事物,为后代帝王确立制度,《传》说‘夏代的历数符合天然规律’.,朕上:承唐尧、虞舜的帝运,至于历法,应当依照虞舜、夏代的成例。诸如改易徽号,变换器械.制定礼乐,更改服装颜色,使用牲币等,自然应当按照土德的要求。每年四季的第三个月,服饰用黄色十八曰,腊祭选在丑,祭牲用白色,装饰节旄,自然应当用赤色,但是节幡则要用黄色.其余郊祀天地四季朝会的服色,应按汉代的规定。宗庙所用服色,一律如同《周礼》所载.”尚书令桓阶等人上奏:“根据夏代人统、商代地统、且伐天统周而复始的意义,我国家上承漠代人统之后,应当接受为地统,祭祀所用牺牲应当用白色,如今依从汉代十三月为止,则牺牲品色不能单独改变。如今新建皇统,应当遵照古典先代的成法,以遵从天命,但祭告历法及所用祭牲品色等,一律不改变,这不能表明革命的意义。”诏令说:“服色可以按照所奏请的办。其余还是应当像虞灵继承卢奎那样,衹是腊祭选在丑日,这也是圣人的制度。”
明帝登上皇位,便有改革历法的意向,由于朝廷对此事的议论多有异同,因而持疑不决。过了好久才下诏说:“黄初年间以来,诸位儒士共同讨论历法问题,有人以为改革历法为宜,有人以为不改革为当,意向相互驳异,至今没有决定下来。朕在柬宫时便听说了这件事,私意常常以为《春秋》,通释三统,为后世帝王所取法。年始月初各随时变化颜色,没有沿袭不变。自力:帝、三王以下,或者父子相继,血脉相承却德行不一;或者如虞舜受试大麓,继承文祖之业;或者兴兵出征,替天诛伐。虽然所处时代不同,步骤不一。然而无不改变历法,使用特定服色,体现礼乐制度,以显示接受天命的符瑞.由此看来,何必以为不改革历法就是正确的,”
于是公卿以官贝广泛开展议论.侍中高堂膛说:考查自古代建立礼乐制度以来,凡是帝王的兴起,不论是接受禅让还是通过武力登帝王之位,都要改革历法,以此来体现大道,安定民心。《易》说:“《革》卦,人为,因正确而大大受益.”“得到人们相信,改革是吉利的。”“汤武革命,顺应天命.合乎人愿。”其意义是,水火要轮换使用,相当于说凡为帝王者必定要改革历法变换服色。《易通卦验》说:“为帝王者必定改变卜朔,更易服色,以顺应天地三气三色的变化,”《书》说:“若稽古帝舜名叫重华,建立尚黄制度授受政务改革历法。”最初“壶阻区以十一月为止,以赤缯荐玉。高辛氐以十二月为正,以白缯荐一五。,”《尚书传》说:“堡童确定钟石,讨论人的声音,自追涉到鸟兽声音,都与以前不同。所以更改四时,改革尧帝的历法。”《诗》说:“一之曰寒风劲吹,二之寒气袭人,三之曰修整好农具。”《传》说:“一之口,指周代止月,之曰,指殷代止月,三之曰,指夏代止月,”《诗推度灾》说:“如果有继承周代而兴起的帝王,即使百世之后,也可推而求之.用前代的检验后代的,文明与质朴相因袭,法度相互变革。三正而复始,便是止色,二正而复始,便是文质相因。”用前代检验后代,意指轩辕、高辛、夏后氏、汉都是以十三月为一年之始;少吴、有唐、有殷都是以十二月为一年之始;高阳、有虞、有因都是以十一月为一年之始。后来虽然过了百代,都是以前代三止而复始。《礼记.大传》说:“圣人南面而治理天下,必定要核正度量,考定制度,改单历法,变易服色,创立徽号。”《乐稽曜嘉》说:“禹将接受王位时,天象大变,疾风暴雨,以表明将离开虞灵而迎来夏伐。因此,舜、禹虽然是和平接受弹让,仍然要制定礼乐,改革历法,以便顺应天时和服从民意。夏代以十三月为卜月,效法万物的开始,其色崇尚黑。殷代以十二月为正月,效法万物的嫩芽,其色崇尚白。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效法万物萌芽生长状态,其色崇尚赤。能够观察物类,能够厘正其本,那么,山岳江河就可以致云雨,四李和谐,五谷丰登,麒麟凤凰来集。”《春秋》记载:“十七年夏六月甲子初一,出现日良、”《传》说:“相当于夏历四月,即是孟夏”《春秋元命苞》说:“帝王接受天命,昭然明察天地之理,所以必定移动居住位置,更改称号,革新历法,变易服色,以表明天命授予圣人的法宝,质文一再改易,穷尽则继续承前,周遍则重新开始,历法改革则天命就会显示出来。”凡是典籍所记载的,遂不止这些,衹是略举:大端,也足以说明其中的道理。
太尉司马懿、尚书仆射卫臻、尚书薛悌、小书监刘放、中书侍郎刁干、博士秦静、趟怡、中候中诏一面认为应当改革;侍中缪塑、散骑常侍王盛、尚书郎逸蛮、太子舍人童史翅认为不应当改革。
青遣五年,山茌县报告说黄龙出现。皇帝于是诏令三公说:过去伏牺氏继承天意而为民工,开始据有木德,为百代之首。从此以后,统治民众,开国继统者,都应验了受命历数的时期,掌握皇位迁移兴亡的运历,继承天意而革故鼎新,理顺制度。即使是炎、黄、少昱,题玺、童王,唐、虞、夏后,世系相承袭,同源共祖,仍然预先明确显示所接受的运历,说明天人抛弃与支持的符瑞,无不革新制度,改定礼乐,延请诸侯牧伯,颁赐圭璧等瑞信,使之焕然灿烂而可传述于后世至于正朔之事,应当明确表示改革,以表示改朝换代,为何要怀疑这么做不对呢。文皇帝即位之初,百事草创,便沿袭漠代止朔,不改革其传统。朕在束宫,直至即位,常常阅览书籍,综览公卿的议论。凡说三统相互变革的事,有明文记载;说虞、夏相互因袭的事,没有明确的记载。《历志》说:“天统的开始在子月,万物萌芽而显赤色;地统的开始在丑月,万物生化而显白色;人统的开始在寅月,万物长成而变黑色.”衹要含有生气,就会由微而着。所以太极在天上运转三辰五星,元气在地下运转三统五行,升降周旋,终而复始,这说明天地与人是相通的。仲尼作为大圣之才,效法尧、舜,模仿文王、武王,制作《春秋》,探究人事,以摸索百王典则的规律。所以逢三止之月,每月称王,以表明三正轮流更迭为首.。效法尧、舜,用以论述三正,那么,其明显的意义,岂衹在于殷、周而已呢。朕以渺小之身,继承帝业,既不能发扬上古圣人的遣风,彰显先帝的美德,又使王化之教废弛的方面不能恢复,帝国典制残缺的部分不能弥补,美好的德行没有彰显,也不能甘心巴。
如今推算三统的次序,魏得地统,应当以建丑之月为一年之始。考查群书,此义很明显。改青龙五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车马服饰崇尚黄色,祭祀用品用白色,战事乘黑头的白马,创建大赤的旗帜,朝会建立大白的旗帜。春夏秋冬孟仲季月,虽然与止常岁月不同,至于郊祀迎气,杓、祀、燕、尝,巡狩、搜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开启与关闭,颁宣时令,中气的早晚,敬授民时,诸如此类,都以正岁斗建之月为节。这种历数的次序,才是上与先圣合符同契,重规叠矩啊。如今遵守这种意义,才勉强可以显扬祖宗创造帝业之基,推崇有魏革故鼎新的命运。号呼诸位王公群臣,百官卿士,各尽职守,勤勉不怠,以使天德永远。司徒负责颁布,使天下都能闻知,以使朕心意达于民心。
考查车马服饰崇尚黄色的原因,是以土行为根据。祭祀用品及旗帜等,全用殷代礼制,这是行用殷代历法的缘故。《周礼》巾车职掌,“树立大赤旗用于朝会”“树立大白旗用于战事”,这便是周代用正色之旗朝会,用先代的旗帜赴战事。魏用殷代礼制,改变周代礼制,所以树立大白旗朝会,用大赤旗赴战事。明帝又下诏说:“以建寅之月为一年之始的话,其祭祀用牲选玄色;以建丑之月为一年之始的话,其祭祀牲品用白色;以建子之月为一年之始的话,其祭祀牲品用纯赤色。这便是牲品颜色各从其正月,不随所祭祀月份的阴阳。祭天既然不禁止用玄色,则祭地便不能独独怀疑用白色。祭天地用牲,恐怕不应当标准不同吧?重新议论.”于是议论者各有引经据典的说法,无可适从。又下诏说:“诸位议论所依据的各有参错,如果阳祀用赤色牲,阴祀用黑色牲,又说祭天用黑色,祭地用黄色,如此一来,用牲的意义,就显得说不通了。天地处于至高无卜的地位,用牲应当同时采用所崇尚的颜色,不能专门因为阴阳而有区别。如今祭祀皇皇帝天、皇皇后地、天地郊、明堂、宗庙,都应当用白色.至于别祭五郊,各随从一方颜色,祭祀日月星辰之类用赤色,社稷山川之类用玄色,这样一.来,各方颜色尊卑,阴阳等意义便流畅可通了”
三年正月,皇帝逝世,齐王继位.,当年十二月,尚书卢范上奏:“烈祖明皇帝在今年正月初一离弃万国而去。按《礼》,去世纪念曰不能用乐,这是指春季而言。烈祖明皇帝在建丑之月去世,臣妾的感伤之情,在正月初一这种日子,有过于春季。如今若在这种建丑之月的初一日朝会四方诸侯,接见群臣,摆设盛大乐队,不合乎礼制、”博士乐祥议论说:“正月初一日为元旦接受朝贡,群臣奉贺;五日以后,再设大宴会作乐。”太尉属朱诞说:“现在趁这种应当改革的时机,回过头来修复旧的典则,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对于制度来说为便当。”大将军属刘肇说:“应当过了正月初一后再举行朝贺大会,明确号令天下,让天下知道在皇帝崩亡之曰不朝会、”诏令说:“阅览所奏,朕内心悲痛欲绝,奈何东何烈祖明皇帝在止月初一去世,每每与皇太后想到此将至,内心悲痛。不能在此日朝见群臣,接受庆贺。初:二朝会,又不合故典。允许还复夏历止月为岁首。虽然违背先帝继承三统的用意,遣也是子孙哀痛之心永在的表现。另外,夏历正朔得天数的地方,就在于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晋武帝泰始二年九月,群公上奏:“唐尧、舜、禹不因为改朝换代而改变制度;至于汤、武,则各自推衍五行之数。宣尼回答为政的询问,便说实行夏代历法,乘殷辖戴周冕,成为百代传诵的话。其用意大概在于济世治国,不着眼于行运。如今大晋继承三皇之迹,跟随舜、禹之后,顺应天意服从民心,受禅于有魏,应当全部遵用前代止朔服色,都如同有虞氏遵从唐尧的故事一样,这于大义来讲是弘大的。’,上奏得到认可。孙盛说:“沿袭旧制,是不止确的。而且大晋为金行,服色崇尚赤色,考查于天道,这违背天道太远了。”及宋接受晋惮,也如魏、晋相更迭一样。
魏明帝初年,司空王朗建议:“古代帝王有在位年数,而无年号,汉代初年也如此。或者有时候中途改变,便有了中元、后元之称。改元是无止境的,中、后等号不足以表示,所以再藉取美好名称,这不是古代的做法。叙述春秋的历史,称隐公元年,则简明易懂。记载汉代历史,称建五元年,则后世难以知晓。应当像古代一样衹称元年而已。”明帝不听从。便下韶说:“先帝即位的元年,便有延康的年号,接受禅位之初也有黄仞的年号。现在采用年号是可以的。”于是尚书上奏说:“《易》说:‘干的作用变化无穷,能使万物各自端正属性和寿命,保持极端和谐,凭着正确得到好处,干凌驾于万物之上,使天下万国都安宁。,宜称为太和元年。”诏令(阙文)。
甩伐的五礼中,第五为嘉礼。嘉口口《春秋左氏传》说:“置尽问塞公年龄,季娄子回答说:‘在丝堕会盟那年,我的国君出生。’晋侯说:‘十二岁了,是为一终。即一个岁星年完结。国君十五岁而生子。冠礼以后生子,这是符合礼制的。你们国君可以举行冠礼了。大夫如何为你们的国君准备冠礼器具。,武子回答说:‘国君的冠礼必须举行裸享之礼,以金石之乐为之节奏,在先君的宗庙裹举行。如今国君正在行途上,无法备办,请允许假藉兄弟般的贵国备办这方面器具。,晋侯答应了。返回到了卫国,在成公的庙举行丁冠礼,使用丁钟磬,这是礼制要求的。”贾、服的说法都认为人君按照礼制要十二岁举行冠礼。《古尚书》说武王逝世时,成工十三岁。推算武王在庚辰年逝世,周公在壬午年出居东面,在癸未年返回。《礼》记载周公为成王举行冠礼,命令太史祝辞。辞,就是告。是除丧冠礼。周公居东面尚未返回时,成王戴着弁冠以便开启金滕之书,时年十六岁,可见成王年十五除丧服,周公为他举行冠礼后才出居。按照《礼》、《传》的记载,则是天子诸侯最早十二岁,最迟十五岁,必须举行冠礼。《周礼》虽然记有服冕的数目,但没有天子举行冠礼的文字。《仪礼》说:“公侯有冠礼规定,这是夏代末年的产物。”王、郑都以为夏代末年上下相乱,篡权夺位之事由此产生,所以制定公侯冠礼,这是表明没有天子冠礼的确证。大夫也没有冠礼。古代五十岁而后有爵位,何来大夫冠礼?周代人亓十岁而有贤才,便试以大夫职事,仍然衹行士礼。因此卜筮子和卜筮由谁来主持冠礼,在大堂束面台阶上加冠以表示冠者将取代主人成为新的主人,在客位上敬酒,加冠三次,一次比一次尊贵。这都是士礼。然而自汉代以来,天子诸侯,大多采用这种礼制。《志》所说“仪式服从《冠礼》”就是这个意思。汉顺帝的冠礼,又兼用曹褒的新礼。曹裹的新礼如今已不存在。《礼仪志》又说:“皇帝第一次加缁布进贤冠,其次加雀弁、武弁,最后加通天冠,都在高庙举行。王公以下,衹加一次进贤冠而已.”按照这个记载,开始加缁布冠.是遵从古制,在宗庙举行冠礼。魏天子的冠礼衹加一次冠,其理论根据是,士礼加冠三次,加表示有所成就.至于天子诸侯,没有加多少的数目记载,是因为作为继位统治万民的统治者,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岂能再与士礼相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凡是圣人之才,仍然要三十而立,何况十二岁的年龄,尚未笃志于学,便说高德已成,无所劝勉,既不合理也不符合实际。魏氏太子二:次加冠,皇子、王公世子才三次加冠。孙毓认为冠加冠都是错的。《礼》醮词说“吉月吉曰”,又说“选择一年的正月,选择一月的吉曰”。鲁襄公在冬月行冠礼,汉惠帝在三月行冠礼,追表明没有固定的月份.后汉以来,皇帝举行冠礼,都在正月。晋咸宁二年秋闰九月,派遣使者为汝南王司马柬举行冠礼,这表明晋代礼制也有并不在岁首举行冠礼的。《礼》记载在庙举行冠礼,魏以来不再在庙举行.然而晋武帝、惠帝为太子举行冠礼,都在庙见面,这也是在庙行礼的仪式。晋穆帝、孝武帝将举行冠礼时,先用币帛等礼品祭告宗庙,结束后又在庙裹会见。
晋惠帝作为人子将行冠礼时,武帝亲临前殿,指定兼司徒高阳王司马珪为之加冠,兼光禄勋、屯骑校尉华虞赞唱加冠。东晋诸位皇帝将行冠礼时,金石之乐前一夜便设置好,百官陪位。又预先在殿上铺大床。御府令手捧冕帧簪导衮服,转交给侍中、常侍。太尉加帧,太保加冕。将要加冕时,太尉跪着读祝文说:“吉月吉曰,开始举行冠礼。皇帝肃穆,思考弘大本职。敬顺地遵循天数,按照六合的自然模式行事.遵循祖宗定规,使皇业永传不衰。期望长寿,享此福禄。”加冕完毕,侍中为之系玄鱿。侍中为之脱下绛纱服,换上衮服。冠礼完毕后,太保率领百官奉酒祝寿,王公以下官员三呼万岁,便退场。按照礼仪记载,加一次帧冕便可。
宋为皇太子及藩王举行冠礼,也是加冠一次.官方有这方面的记载。晋武帝泰始十年,南宫王司马承十五岁,依照旧礼应当行冠礼。有关部门讨论上奏:“礼制规定十五岁成人。国君十五岁而生子,以表明可以加冠。另外汉、魏派遣使节为诸王加冠,不是古代典制。”于是规定诸王十五岁加冠,不再另外授命.元嘉十一年,营道昼将行冠礼。诏令说:“营道侯盖屋可以择曰加冠.其余的按旧礼施行。”何檀《冠仪约制》及王堪私撰《冠仪》,也都是平常百姓可以遵用的礼仪。
魏齐:正始四年,午皇后甄氏,其行礼仪式没有保存下来。
晋武帝咸宁二年,皇帝亲临前殿,派遣太尉贾充策立皇后杨氏,即娶纳悼后。接着大赦天卜,赏赐公以下各有等差。百官奉上礼品。
太康八年,有关部门上奏:“婚娶之礼所定纳征礼,天子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束帛加上珪,马二二驷;王侯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束帛加.卜璧,乘马;大夫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东帛加上羊。占代用皮马为贡献物品,天子则加I:谷珪,诸侯则加上大璋.町依照《周礼》将璧改为璋,羊、雁、酒、米、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仍按原样。诸侯婚娶之礼加纳采告期亲迎各用帛丘匹,以及纳征马四匹,都让男方自备,衹有璋山官府为之备办送致。”尚书朱整议论说:“按照魏氏售制,工娶妃、公主出嫁的礼仪,天子诸侯用皮马为贡献物品,天子加上谷珪,诸侯加上大璋。汉高后的制度,聘皇后用黄金二二百斤,马十二匹;聘夫人用黄金五十斤,马四匹。魏聘皇后、王娶妃、公主出嫁的礼仪,用绢一百九卜匹。晋朝兴起,旧例用绢三百匹。”诏令说:“公主出嫁由丈夫家主持,小应当都为之备办物品,赐给钱币使之足用即可。仅给予璋,其余如同旧例。”
成帝咸康二年,皇帝亲临前殿,派遣使节兼太保领军将军诸葛恢、兼太尉护军将军孔愉按六礼备办物品,拜立皇后杜氏。当天入宫。皇帝出临人极殿,群臣都来道贺,这是不符合礼制的。作为帝王的婚娶之礼,礼仪上没有这种仪式。《春秋》记载祭公迎王后在《纪》中。《谷梁》、《左氏》的记载与《公羊》记载又不同.而汉、魏间的历史很多又有缺略。晋武帝、惠帝纳皇后,以及束晋诸帝纳后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成帝将纳杜后时,太常华恒才开始与博十们参考制定有关礼仪。根据杜预《左氏传》说主婚,是提供其婚礼的币帛而已。另外周灵王求婚于齐,齐侯询问晏桓子,桓子回答说:“夫妇所生若干人,姑姊妹则称先守某公的遣女若干人。”这便是天子之命,自然可以下达,臣下的回答,径直上通。先儒认为斤明详录此事,大概作为王者的婚娶礼仪。所以成帝亲临前殿派遣使节宣称制命册拜皇后。然而其礼仪记载又没有留存下来。
康帝建元元年,纳皇后褚氏。而仪式中陛阶不设旄头。殿中御史上奏说:“现在迎接皇后,依照过去成帝恭皇后入宫御用物品来看,现在的仪式却在至尊衮冕升殿时,旄头不设,请求酌情裁处.另外考查过去迎接恭皇后时,衹作青龙旗,其余都是御用物品。如今应当亲临前殿派遣使节,而设立五牛旌旗,旄头毕罕并出。即使按照旧制,如今还是缺略。”诏令说:“之所以穿戴正式礼服升太极殿,是因为敬重此事为皇后宫廷生活的开始,故备齐有关礼仪。如今为何要缺略所敬重的而撤去礼制规定的物品呢?另外,恭后的神主入庙时,先帝韶令皇后礼仪应当有所降等,不应当建立五牛旗,而现在仍然再次设置吗?既不设置五牛旗,那么旄头毕罕之类的器物就容易办了。”又下韶说:“旧有礼制既然难遵循,而如今要一一备办,也不适宜。府库的储蓄,衹应当供给统军治国的需要。正式礼服仪饰等粗略备办,其余兼副杂器等,停止备办。”
等到壬睦乏陉元年,准备娶纳皇后何氏,太常王彪之才开始重新大量征引经传及各种成例,以纠正有关礼仪,极力抨击公羊氏所谓婚礼不称主人的说法。又说:“四海对于帝王来说,无非是臣妾。即使是如父兄那样的亲近关系+如师友那样的贤能之人,也都是纯粹的臣子。推崇三纲的原始,以确定乾坤的礼仪,岂有以天父之尊,而称臣下之命,以娶纳伉俪;岂有以臣下之卑,而称天父之名,以举行大礼。远寻古代礼制,没有帝王采用这种制度;近检史籍,没有帝王这么做过。于情不合,于义不通。考查咸宁二年,纳惶皇后时,弘训太后君临天下,但没有命令皇亲国戚之臣为武皇帝父兄主婚的文字记载.又考查大晋已经举办过的大事,咸宁时代的旧例,没有称呼父兄师友,那么咸康华恒所上奏的礼仪合乎旧制。臣愚意以为今后纳皇后的礼仪,应当完全依照咸康时成例行事。”于是采纳了这一建议。华恒所定六礼,说应当依照汉代旧例及左置已经实行的礼制,这表明华恒还是熟悉前代旧事的,所以工彪之大多遵从咸康旧制,原因在此。惟有娶妇之家,三不用乐,而咸康群臣贺喜为失礼;所以衹是依照咸宁年间的成例奉礼,不再采用贺喜一节。其中告庙入礼版文等礼仪,都是彪之所确定的。详细推论有典制可寻,其纳采的版文玺书说:“皇帝咨询前太尉参军何琦,天地开辟,化生人伦,乃至产生夫妇,以便奉持天地宗庙社稷,求教于公卿,都以为应当遵循旧有典则。如今派遣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司区钟依照礼仪纳采.”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求婚姻于我这浅陋之族,不胜荣幸充数候选。臣堂弟已故散骑侍郎何准的女儿,没有得到应有教导,衣履平常,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再拜接受制诏。”其次是问名的版文说:“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男女配合,上承天意下续万物,在内廷正位为皇后,必须选择名门望族,尊重旧有典章。现在派遣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制询问姓名。”宅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呆到达这里,隆重地宣布了诏令,询问臣族系名位。臣族女系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何桢的遣玄孙女,先臣故逸州刺史关中侯何惮的曾孙女,先臣故昼丰太守关中侯何散的孙女,先臣故散骑侍郎{坠的遣女。母系出白先臣故尚书左丞宜的外曾孙,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夷的外孙女.年龄十七.,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纳吉的版文说:“皇帝说,咨询某宫某姓,人的意愿龟卜竟然听从,卜辞说贞吉,敬重地遵从典礼。现在派遣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制纳吉一”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某隆重地宣布丁诏令,说太卜显示吉祥。臣家乃卑鄙陋族,忧虑不堪重托。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纳征的版文:“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之女,有母仪之德,窈窕之姿,如山如河,可以供奉宗庙,永远继承天祚。用上黑色和浅红色的皮帛马羊钱壁,以便体现典礼。现在派遣使持节司徒某、太常某,按照礼制纳征。”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屈尊求婚于我这浅陋之族,派上公亲自前来,用隆重典礼予以宠待,按照典策所载备办礼物。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请期版文:“皇帝说,咨询某官某姓,与公卿商议,隆重卜筮玄龟,无有不吉,敬遵典礼。现在派遣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按照礼制请问吉期。”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某隆重地宣布了诏令,吉期惟有某曰可以迎亲。臣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次是亲迎的版文:“皇帝说,咨询某宫某姓,年月吉祥,吉曰惟有某,遵照礼制迎亲。现在派遣使持节太保某、太尉某前来迎接。”主人说:“皇帝发下美好的命令,使者某隆重地宣布了诏令。在吉祥月曰,备办礼物前来迎亲。上公宗卿,兼作副介,近臣之车百辆。臣家乃蝼蚁之族,非分地承受大礼,忧惧战栗,敬承旧有典章,谨奉所定礼仪。”其中的稽首承诏等礼仪都如初次答问一样。
孝武帝纳王皇后,其礼仪也如此。其纳辨、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用白雁白羊各一只,酒米各十、二斛。惟有纳征时用羊一头,黑色和浅红色布帛用帛三匹,绛二匹,绢二百匹,虎皮二张,钱二百万,玉壁一枚,马六匹,酒米各十二斛,这就是塑玄所谓的五雁六礼。其中的珪马仪制,备办物品的数量,比较太康所上奏的,又有不同,官府存有这方面的记载。
古代的婚娶之礼、加冠之礼都有尊者给卑者斟酒的仪式,郑氏醮文三首都保存了下来。
宋文帝亘塞十五年四月,皇太子纳妃,有关六礼的文字与纳后没有不同。百官上礼。当月壬戌,在左捶毖西堂设宴款待二宫队主副、司徒征北镇南三府佐,扬、兖、江三州纲,彭城、江夏、直谌、垃里、尽陆、庐陆、壶丰七国侍郎以上官员,以及在京都的二干石官员,都出席了宴会。又诏说现在的小会可停止演奏妓乐,因为当时有堕丛曹太妃的丧服。
明帝泰始五年十一月,有关部门上奏:“考查束晋以来,太子结婚,纳征,礼仪用玉一块,虎皮二张,不知道是根据什么确定的。或许用虎皮是取其威猛赫赫,用玉是象征德行圆而温润。考寻珪璋既是玉中的佼佼者,豹皮又有威猛显赫的含义,熊熙也是婚礼的吉祥征兆,按照类别取象,也应当同时采用,不知道如何拟定礼文。东置时期,礼制多有缺略,后代因袭旧章,没有时间详细研考。如今典章礼仪,正准备大规模备办。应当以经籍所载为规范,稽考有关旧有典制。如今皇太子结婚,纳征,礼制是否应当用珪璋豹皮熊熊皮请求将此事卜发礼官详细依照经典所记加以考正。如果应当使用,是各用一还是各用二”博士裴昭明建议:“考查周代礼制,纳征,用黑色和浅红色的束帛俪皮。郑玄注说:‘束帛十端。俪,双数。两皮作为庭实,即鹿皮。,置太子纳妃的仪式,‘用虎皮二张’。太元年间,公主纳征,用虎豹皮各一具.,岂能说婚礼不分王公的尊卑,所以才取虎豹的皮以便尊重其事呢。虎豹皮虽然好看,但征礼不采用。熊熊虽然吉祥,但婚典并不涉及。珪璋虽然美丽,但用途各有不同。如今帝道弘明,光宗耀祖,作为皇储聘纳妃子,应当按照经典所载办理。凡是各种不合经典的谬误礼制,都应当详加审定。虽然礼制各代不同,或文华或质朴,但郑玄作为一代儒宗,既然已有明文论说,那些守文浅见,大约便有疑问了。兼太常丞逊邈议论认为:‘聘币的礼仪,增加与减省衹在于理解意义不一,历代行事,都是取法于士婚礼。至于珪璋的应用,实际如同玉璧之品,采用豹皮的丽纹,含义同于虎皮纹饰,熊显表示吉祥,寄托着繁衍后代的美意。如今皇储崇聘妃子,礼制上应当以远古为准则,有关皮玉等美物,应当全数备办。《礼》称束帛俪皮,则珪璋数量应当同于玉璧数,熊熊及纹豹,各应用二二头。’长兼国子博士虞稣议论说:‘考查《仪礼》所载纳征,衹说用黑色和浅红色的束帛杂皮而已。《礼记。郊特牲》说虎豹皮与玉璧,不是虚作。则虎豹皮,显然可以用两张,珪璧还足仍旧各用一为好。’参考孙说、虞稣二位的议论并无不同,如今增加珪璋各一,豹熊罢皮各二,认为虞稣的建议比较允当。”诏令同意。
晋武帝泰始十年,准备聘拜三夫人九嫔。有关部门上奏:“礼制规定,聘皇后用谷珪,没有妾媵礼贽的制度。”诏令说:“拜授可以依照魏压旧例。”于是亲临前殿派遣使持节兼太常拜夫人,兼御史中丞拜九嫔。
选、翘的礼制,公主居于本第,娶公主者门与公主结婚。司空王朗认为这样不合礼制,此后便改革了。
凡是派遣大使封拜皇后、三公,以及为皇太子举行冠礼和封拜藩王,皇帝都要亲临前殿。其仪式是,太乐令在前一天摆设余石四厢之乐于殿前。时间到了凌晨二刻,侍中、侍臣、冗从仆射、中谒者、节骑郎、虎贲,旄头遮列,五牛旗等都进入。虎贲中郎将、羽林监分别侍立端门内两侧。侍御史、谒者各一人监护端门。廷尉监、乎分别侍立塞西中华门。时间到了三刻,殿中侍御史启奏打开殿的殿门、南止车门、宣阳城盟。军校、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走:殿堂分列在御座两旁。尚书令以下应当进阶的人员依次而入。治礼官引领大鸿胪进入,陈列九宾。时间到了四刻,侍中卜奏:“外面已准备完毕。”皇帝便穿着衮冕之服,登上太堑巡,面临前殿南面。谒者走上前向北面一拜。然后跪下启奏:“大鸿胪臣某稽首说,群臣已各就各位谨禀告。”侍中代皇帝宣制说:“可以。”谒者唱赞下拜,在位者便都跟着二二拜。大鸿胪口中称臣一拜,然后仰头启奏:“请求开始仪式。”侍中代皇帝称制说:“可以。”鸿胪便举起手来说:“可以行礼了。”谒者便引领护卫各位负有使命者应当入拜者各就拜位。这时四厢音乐响起。将要开始行拜礼时,音乐便停止了.礼仪完毕后出来。官府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
过去每年元旦,常常设置苇茭桃梗,分别在宫门及百寺门肢解鶸,用以驱除恶气。《汉仪》的记载,则是仲夏之月设置,有桃木刻制的辟邪饰物,没有肢解鹳的做法.考查明帝大兴驱除恶秽的礼仪,所以何晏禳祭的议论根据鸡牲供给攘衅之事,断定磔鸡的仪式应当是起源于魏。桃卯本来是漠代所推崇的,卯金又应当是魏代所弃除的,衹是不知道将仲夏设桃卯的仪式改在…年的开始的原因。宋都省去了这些仪式,但各郡县却往往保留这些习俗。
前代聘享的礼仪,虽然多见于经传,但泞尾不全。《叔孙通传》记载他所制定的汉代元会仪式,纲一粗备,应用于现在.义显得不周备.魏国当初建立时,各种制度多有欠缺,所以黄初三年,才开始施行奉璧朝贺的礼仪。何承天说,魏国的元会礼仪没有保存下来的。考查何桢《许都赋》说:“元旦举行盛大飨会,在西南筑起培场。旗帜帷幕高扬华丽,飞檐广字弘大幽深。”王沈《正会赋》又说:“华丽的帷幄映衬着飞云,红色的帐幕张挂在前庭。在两阶间连接上黑色帷幕,象征着帝宫的峥嵘。在和门延请百官,不论尊卑都手捧圭璋。”由此可见大飨都在城外,不在宫内.臣考查魏司空王朗奏事说:“旧例,正月初一,朝贺。殿下设两百华灯,对称地放在两列台阶之间.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然是夜晚却如同白昼.”如此看来,就不在城外了。何、王二赋所言元旦宴会,本不在洛阳。何说《许都赋》,当时在许昌。工赋又说“在束巡时接见四国诸侯”,也是写的注昼元旦宴会。
晋武帝时代,重新制定元旦朝会的仪式,现存《咸宁注》即是。傅玄《元会赋》说:“考查夏伐帝王的遣训,综述商、周二代的典制,采集羞、选时代的旧礼,以制定元旦朝会的仪式。”由此可见是杂采各代礼仪而成。《咸宁注》记载,在正月一日前,管理宫殿的人员在前一便在端置外设王公卿校的便座,大乐鼓吹官员又在前一日设四厢乐及牛马帷合于殿前。夜漏还剩十刻时,群臣齐集,庭燎点燃。奉上贺谒报,又奉上贺皇后的表章。返回时从云龙束中华门进入谒见,到达束阁下的便座。夜漏还剩仁刻时,有关官吏乘车及百官和受贽郎宫下至计吏,都进入,到达丹陛部站立。在陛下的侍卫者,仪式如同皇帝亲临前殿一样。夜漏还剩五刻时,谒者仆射、大鸿胪各亡奏说:“群臣已经就位坐定.”午夜,侍中奏:“外面准备完毕.”皇帝这才出来。钟鼓齐鸣,汀官都拜伏在地。太常引导皇帝登上御座。钟鼓停止。百官起来。大鸿胪跪着奏道:“请开始朝贺。”治礼郎大声唱赞:“皇帝延请藩王上殿一”大鸿胪跪着唱赞:“藩王臣某等奉白璧各一,再次拜贺。”太常报:“藩王都登上殿来,”谒者引导上殿,站在御座前.、皇帝起来,诸王再次下拜皇帝坐下,诸王又再次下拜。跪着将玉璧放置在御座前,又再次下拜,礼仪完毕,谒者引导下殿,回复到各人位次。治礼郎引导公、特进、包织南单于于、金紫将军等站在大鸿胪西面,中二厂石、二千斤、千石、六百石在大行令西面,都面向北拜伏在地.大鸿胪跪着唱赞道:”太尉、中干石等奉献璧皮帛羔雁雉等,再次拜贺。”太常唱赞道:“皇帝延请诸村卜殿。”治礼郎引导公以及金紫将军等上殿,站在御座前.皇帝起来,都再次下拜。皇帝坐下,诸臣又再次下拜:跪着将璧皮帛放置在御座前,又再次下拜。礼仪完翠,谒者引导下殿,回到各人位次王公放置玉璧成礼时,大行令都要唱赞,殿下中二千石以下部与此一样。礼仪完毕,将礼物授予受蛰郎,受贽郎则将璧帛交付给谒者,羔雁雉交付给太’自.。太乐令跪着请奏雅乐.依次演奏音乐.、乘黄令便推出车来。皇帝随之上车退入后殿,百官都坐下。上水六刻,诸蛮夷胡客依次进入,都:二拜完毕,坐下。皇帝进去三刻后,再次出来。钟鼓齐鸣。谒者仆射跪着奏道:“请群臣上殿。”褐者引导王公以及二千石等官员上殿.千石、六百石官员停留在本位、谒者引导王上来恭敬地酌满寿酒,跪着授予侍中。侍中跪着将寿酒放置在御座前。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自己倒满酒,放在座位前。谒者跪着奏道:“藩王臣某等奉觞再拜,敬祝皇上千万岁.”侍中说:“觞已奉上。”百官伏在地上称呼万岁。四厢乐器齐鸣。百官再次下拜。饮酒完毕,又再次下拜。谒者引导诸王等回到本位。陛者传呼就席,群臣都跪着答应。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各自到殿上敬一寿酒,登歌乐起,太官令又行御酒。御酒被抬上台阶,太官令跪着将酒授予侍郎,侍郎跪着送到御座前。然后给百官酌酒。太乐令跪着上奏:“演奏登歌,”连续三次。完毕,才来。太官令跪着请示御饭送到陛下,群臣都起立。太官令手捧羹汤跪着授予司徒;手捧饭食跪着授予大司农;尚食手捧案桌都授给侍郎,侍郎跪着送到御座前。群臣各就席位.太乐令跪着土奏:“请用餐.奏乐。”太官将百官饭案一一送到。吃完后,太乐令跪着上奏:“请求表演舞蹈。”舞蹈依次表演.鼓吹令又上前跪着奏道:“请求众伎依次进来。”于是召来诸郡计吏上前,在阶下授子敕戒。宴乐完串,谒者一人跪着奏道:“请停罢退席。”钟鼓齐鸣,群臣面向北二拜然后出来。东晋又随事设立席位,大致上也没有大的不同。南朝宋建立后,大多沿用旧的礼仪,所增减的部分叮想而知。
束晋礼仪记载,皇太子如果出席元会,位置处在三恪下、王公上。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升皇太子位在三恪一。
魏的制度,藩王不能前来朝觐。明帝时有朝觐的,部是由特别恩准来的,不能作为常例.,晋泰始年间,有关部门上奏:“凡是诸侯国,其王公以下来朝觐的,四方各为二番,三年为一轮,周而复始。如果临时有变故,就推迟到次年、来朝之后,过了三年才能再次来朝,不能从来朝这一年算起。朝觐礼仪执璧等如售朝礼仪一样。不是朝觐之年,就各自派遣卿奉礼物朝聘.”奏议得到认可。东晋王侯不住自己的封国,其中如果有接受地方官任职而居住在京城外的,就执行同方伯刺史一样的礼制,也没有朝聘的礼仪,这种礼仪便逐渐废止了。
元旦的大朝会,设置白虎樽在殿庭。樽盖上画有白虎,如果有人能进献忠直的言论,便给予此樽饮酒。考查《礼记》,知悼子逝世,没有卜葬,晋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候,鼓钟齐鸣。杜篑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后说:“在什么地方?”回答说:“在寝殿。”杜费进入寝殿,拾级而上,倒了一杯酒,说:“师旷,喝了这杯酒。、”又倒了一杯酒,说:“李调,喝了这杯酒。”接着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向北面坐下自己喝了。然后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寝殿。平公喊他回来说:“杜篑,刚才我以为你可能存心想要启发我,所以没跟你讲话。你要师旷喝酒,为什么?”回答说:“甲广、乙卯是君王忌讳的闩子,不敢奏乐.、现在知悼子还停柩在堂,这比甲子、乙卯那种忌讳的子还要严重。师旷是掌乐的太师,而不把这个道理告诉给您,所以我要罚他喝酒。”“那你要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回答说:“李调是您亲近的臣广,可是为了吃喝,就不管您的忌讳.所以我也要罚他喝酒。”“那你自己也喝一杯酒,是为什么?”回答说:“杜篑衹是个宰夫,职责在于摆开宰刀等,却胆敢越职谏诤,所以自己也该罚酒一杯。”平公说:“今天我也有过失,倒酒来罚我饮一‘杯。”杜篑洗净酒杯酌满举起来。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以后。也一定不要废弃了追只酒杯.”至今,献酒完串,便要扬起酒杯表示敬洁,称为“杜举”。白虎樽,大概是“杜举”的遗留方式.画:白虎,大约是后代加上:的,用意是想让进言者猛如虎,无所顾忌。
选伐将鱼担十月消灭秦的日子作为。年的开始,到了汉武帝虽然改用夏代历法,但十月初一仍然常常举行飨会,如元曰的仪式一样。魏、晋则在冬至日接受万国以及百官的朝贺,接着便举行小型朝会。其仪式次于元巨大会,晋代宫府有这方面的记载.塞丞切元年八月,诏令说:“庆冬使有时派遣有时停罢,事役应当减省,如今可以全部停止。惟有元曰.大庆,不能废止。郡县派遣冬使到各州及都督府的,也应当同时停止。”
珏权开始建都武昌和建茎时,没有设立郊祭坛场。到了末年左互元年十一月,祭祀南郊,地点即今天休座逊南十余里的郊中。晋朝南迁后,在巳地设江南郊坛场,这不是礼制所谓阳位的意义。宋孝武大明三年九月,尚书右丞徐爰议论说:“郊祀的位置,自古以来没听说过。《礼记》‘焚烧柴火于泰坛,这是祭天,‘在南郊筑墒场,是为了靠近止南的方位。,汉代初年甘泉河东祭祀的瘗埋改变了位置,最终也迁移到了长安南北。光武帝建立束汉,将二郊定在洛阳南北郊.束晋建立,都改在北郊。等到讨论郊祀的坛场设置问题,莫衷一是.另外南出的道路狭窄,来不及讨论扩大的问题,便于东南巳地创立丘坛。皇宋建立,沿袭而不改.而处在城内,不是城外郊区。如今皇朝重造,革故鼎新,南驿已经开通,阳关大道远达各地。以为应当移郊祭于止午之位,以确定天帝之位.”博十司马兴之、傅郁、太常丞陆澄都同意徐爰的建议、于是将郊坛移至秣陵牛头山西面,正在十一宫的午地.世祖逝世,前废帝即位,以为在原来的地点祭祀更吉祥,便将郊坛移回原地。
北郊祭祀,晋成帝时代才开始设立,奉来在覆盘山南面。宋太祖将其地改为乐游苑,将:比郊祭祀地点移到山的西北面.后来又将其地改为北翅,将郊坛移到湖塘西北。此地低下潮湿,便又移到白石邮束面.后来此地又改为湖,便又移到钟山北原迫西面,与南郊相对.后来撤罢白石束湖,北郊地点便又移回原处。
南郊祭祀,皇帝在宫中斋戒七,又清心洁身致斋:曰官员中职掌祭祀物品的也要这样斋戒。致斋的那天早晨,皇帝出临到太极殿帷幄中坐下。穿绛纱袍,戴黑介帧,通天金博山冠。在郊祭的前一日晡时前五刻,查看牺牲。公卿京兆尹众官等都到坛束面就座,太祝史牵牲畜进来.到牌榜前,禀牺令跪着说:“请检查牺牲。”举手说:“肥。”太祝令围绕牲畜一圈,举手说:“充。”太祝令牵牲到厨房。用二个陶钵盛装毛血,其一洒在皇天神座前,另一个则洒在太祖神座前.郊祀那天的凌晨八刻,太祝令送进食品,郎官分配食品.祭牲用小牛二头,群神用牛一头。醴用黑黍与郁金香草酿制的柜鬯酒,藉用白茅.玄酒一酒器,酒器用匏陶,用瓦樽盛酒,用瓦圩斟酒.璧用苍玉。蒯席各床,不设茵蓐。古代席用藁,束晋用蒯。车驾出来,官应当斋戒以及随从车驾沿街预先设置的,各随所职掌的事务到位。上水一刻,皇帝着龙衮,戴平天冠,坐上金根车,到坛东门外。博士、太常引导进入到黑攒.太祝令跪着手持匏陶,以酒洒地。皇帝二拜,起来。群臣都二拜后伏在地上。治礼官说:“起来。”博士、太常引导皇帝到南阶,脱鞋登上坛,到陶缶前洗手.黄门侍郎洗好爵,跪着送给皇帝。执樽郎接过爵,斟上柜鬯酒送给皇帝。皇帝跪着将酒洒在皇天神座前,二拜,起来。其次到太祖配天神的灵座前,手执酒爵跪着洒下,如皇天神座前一样。在南面向北,拜伏一次。太祝令各酌一杯福酒,合放在一个爵中,跪着送给皇帝,:二拜伏地.饮福酒完毕,博士、太常引导皇帝从束面台阶下来,回到南面台阶。谒者引导太常登坛,开始第二:次献酒。谒者又引导光禄登坛,开始最后一次献酒。完毕.各自下来回到本位。太祝送神,跪着手持匏陶,将酒洒在地上。起来。直向南面走出坛门,治礼官举手说话,群臣便二拜后伏在地上。皇帝盘,治礼官说:“起来。”博七跪着说:“祭祀完毕,准备烧柴祭天。”博士、太常引导皇帝来到燎位,在坛的东面台阶,皇帝面向南而立。太祝令用案盛着玉璧牲体爵酒黍饭等食品,登上柴坛摆设好。治礼官举手说:“可以火燎了.”三人手持火炬登上柴坛。火点燃起来.人祝令等人各自走下柴坛。坛东西各二十人,将火炬向柴坛投去,等火烧到一半柴坛倾倒。博士仰头说道:“事情完毕。”皇帝离开便座。撤销戒严。天子如果有事不能出席,则由三公代行祭祀,而由太尉初献,次献和终献,仍然由太常、光禄勋履行。北郊斋、夕牲、进熟,以及乘舆‘官到坛三献,全部如同南郊的礼仪;惟一不同的是事情完毕后,太祝令将牲玉馊物等放置在坎穴内并将玉馊等物放入牲腹内,又将一牲覆盖在祭牲上。治礼官举手说:“可以埋了。”二十人都同时将土铲下。填坎近一半时,博士仰头说:“事情完毕。”皇帝便离开出去了。自从魏国以来,大多由三公代行此祭,皇帝很少出来参加.魏及晋初,有关礼仪虽然没有都保存下来,但对汉代礼制的增损是可想而知的。束晋以后,官府有这方面的记载。
魏文帝诏令说:“漠代不在束郊拜曰,而早晚却常常在殿下面向东拜曰,烦琐亵渎类似百姓之事,不是敬事天帝郊祭神霞的好方式。”黄初二年正月乙亥,在束门外朝曰。按照《礼》的记载,天广选择春分这一天在束面举行朝曰仪式,秋分在西面举行夕月仪式,现在正是正月,不是举行这种仪式的时候。《汉郊祀志》载,皇帝在泰峙郊祭,清晨出竹宫向东拜揖太阳,当天傍晚向西拜揖月亮。这表明就是借用郊祭之曰,不需等到春分秋分之日。明帝太和元年2月丁亥初一,在东郊举行朝日仪式,八月己丑,在西郊举行夕月仪式,这是古代礼制。《白虎通》载“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太阳为兄,以月亮为姐”,这就是朝曰夕月的来历。《尚书大传》载,迎曰的词说:“时间在某年某月上曰。明亮的阳光照于上下,勤劳施于四方,普遍实行美政,惟有我一人。某敬拜迎日于郊。”三国吴郎陈融上奏《束郊颂》,可见吴国时代也举行此种礼仪。晋武帝左尘二年,有关部门土奏:“春分时依照旧例应当请皇帝出席朝El的祭祀仪式,但寒温气候不太适宜,皇上可以不必亲自出席。”诏令说:“礼仪应当有一定之规,如果像所奏那样,与已故太尉所撰定的礼仪便有不同,便是再次没有定制了。以往是因为各地寇难没有平定,所以每次依照所奏。如今战事已经平息,衹有这件事最大了.”考查这一韶令内容,可知皇帝再次亲自出席朝曰祭仪了。此后便废止了。
殷祠,皇帝在宫中斋戒七日,又清心洁身致斋三日.官员中职掌祭祀物品的也要这样斋戒。致斋的那天,皇帝出临到太极殿帷幄中坐下,穿绛纱袍,戴黑介帧,通天金博山冠。举行祠祭的那天,车驾出来,白‘宫中应当斋戒随从车驾或留守以及充任填街需要预先到达者,各随职责行事。上水一刻,皇帝穿戴乎冕龙衮服,登上金根车,到庙的北门止。治礼、谒者各引导太乐、太常、光禄勋、三公等都进入就位。皇帝下车入庙,脱鞋,漱洗及洗爵完毕,登上殿。依次进行初献,奠爵,奏乐.太祝令跪着读祝文,完毕,送到神座前供奉,皇帝回到本位。博士引导太尉进行亚献,完毕,谒者又引导光禄勋进行终献。凡是棉夹大祭,就将神宅都搬出庙堂,按照昭穆顺序安排座次,不再放在室内.晋朝又有阴室殇,治礼官引导到阴室依次摆上供品奠酒祭祀.其中如有功臣配飨的,就设置灵座于庭,谒者奠酒供祭于前.皇帝如不亲自祭祀,就由三公行事,由太尉进行初献,太常进行亚献,光禄勋进行终献一四季的祭祀,也都是在将要进行祭祀之前举行夕牲仪式,其仪式和郊祭一样。
晋武帝泰始七年四月,皇帝将要亲自参加祭祀大典,牵驾出席夕牲仪式,而按照仪式规定返回时不需要再拜。诏令问这么做的原因足什么.、博士上奏说:“历代相沿袭就是这样。”皇帝说:“这不是致敬宗庙的礼仪。”于是下拜然后返回,于是便成为定制。太康年间,有关部门奏议,十一月一日恰好足朔奠、冬熏、夕牲同一日,可令有关部门行事。诏令说:“夕牲这样的仪式让有关部门代行其事,不妥当。改择上旬的其他Q一广。”这表明武帝在夕牲的仪式上必定是要亲自临拜的,而束晋以来便废止了。晋元帝建武元年三月辛卯,登上晋王位,举行天子殷祭的礼仪,这是一件非常事件。孝武太元十一年九月,皇女去世在应当举行燕祠的时候。中书侍郎范宁上奏:“考查《丧服》传,如果有人在宫中死亡,三个月不举行祭祀,不论贵贱和老幼都如此。皇女虽然是婴孩,臣私下以为此时照常举行祭礼值得怀疑。”于是尚书上奏派三公代行其事。过去漠灵帝时代,立春尚斋迎气于束郊,尚书左丞在南书寺殴打陌使致死,于是诏书说:“议郎蔡邕、博士任敏,你们认为是否可以继续举行祭祀?是否有所不宜?”蔡邕等回答说:“考查上帝的祭祀,无任何事能够让其废止。宫室最大,陌使最小,日期又宽松,无疑可以斋祭。”筵宜并非不知道有这样的议论,衹是不从而已。魏及置初,祭仪虽然没有都保存下来,束晋有关的礼仪则保存完好。官府有这方面的记载。
祭太社、帝社、太稷,常常选择每年的二月、八月二个社曰举行。太祝令在夕牲时进熟食,如同郊庙祭祀一样的仪式。司空、太常、大司农分别负责三献。官府有这方面的仪式记载。周代礼制是由王亲自主祭,汉代以来,则由有关部门负责此事。
汉安帝元初六年,设立六宗祠于都城西北戌亥地,祭祀仪式与泰社的规格相等。
曰月运行将交会,太史上奏曰月运行同宫同度。尚书在三日前预先准备,宣告内外,实行戒严。垫虞《决疑》说:“凡是抢救日食,都要戴红色巾帧,以助长阳气。太阳将要食时,天子穿着素服回避正殿,内外戒严,太史登上灵台,伺候日食过程。另外击鼓于门,听到鼓声,侍臣都要戴上赤色巾帧,带剑入殿侍卫。三台令史以上,都持剑立在各自的厅堂门前。卫尉卿驰马环绕宫殿,巡视守备情况,循环不断。直到太阳恢复到正常,才都停罢.”鲁昭公十七年,六月初一,发生日食。祝史官请示所用币,叔孙昭子说:“日食发生时,天子不演奏音乐,在社击鼓:诸侯在社里用币祭祀,在办公处击鼓,这是礼制。”又用赤色丝搓成绳系于社,祝史官陈说语辞加以斥责。社,是勾龙之神,天子的上公,所以要加以斥责。关于合朔,官府有这方面的仪式记载。
过去选伐壁室年间,将举行元旦止会,而太史上奏说元旦正逢日食,朝廷官员疑惑是否还应当举行元会。共同来到尚书令荀文若府上咨询。当时娄子计吏型助在座,说:“梓慎、裨灶,是古代的良史,仍然占卜水火,错失天时。《礼》载诸侯朝见天子,入门后有四种意外情况不能继续举行礼仪,日食是其中之一。那么圣人留下的礼制,不为变异而预先废止朝礼的情况,或者是灾消异伏,或者是推算有误。”文若以及众人都高兴而听从了他的见解,于是朝会照常进行。食也没有发生。刘助因此而显名,魏史赞美此事而记载了下来。
魏高贵乡公正五二年三月初一,太史一奏日食而没有发生日食。晋文王当时为大将军,严厉追究史官推算不应验的责任.、史官回答说:“日月相会的时候,或者发生日掩月的情况,或者发生月掩曰的情况。月掩曰,就会出现遮蔽太阳本体,使阳光的影子出现亏缺,所以称为日食。日掩月,则是太阳从月亮}:经过,称为阴不侵阳,虽然曰月相掩但不会出现曰影亏缺的现象。日月相掩而必然出现亏食的道理,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预测,因此举行尝筛郊社,出现食就开始祭祀,由此可见前代史官也不能确定是否一定会出现日食。白漠代以来的旧例,以为口食必定出现相交亏缺的情况。每到此时,便警戒百官,以防备日食变故。所以《甲寅诏》记有防备日食的制度,而没有追究失误责任的方法。自古以来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代历法,都没有推算日食的方法,衹有考察疏密的不同而已。自负罪责的条例,来源于本来无术推算历法,不是推算失误之罪。”这才停止了追究。
晋武帝咸宁三年、四年,都因元旦正逢日月运行同宫同度而取消元旦朝会,改变了魏的传统做法:
晋元帝叁婴元年四月日月运行同宫同度,中书侍郎壬啮上奏说:“《春秋》记载日食时,天子在社击鼓,意思是攻击太阴。诸侯在朝击鼓,意思是臣子相攻。考查尚书文符记载,如果太阳有变故,便在各宫门击鼓,这样做有违传统典制.”韶令说:“所陈奏很有道理,速命令外朝更改。”
建五元年,太史上奏元旦逢日月运行同宫同度,朝廷大臣们叉怀疑是否应当取消元旦朝会。当时庾冰辅政,将刘劭的见解写在纸上给八坐看,当时有人以为刘劭的见解不符合礼制的意义,直塞羞听从了,是有识之士的一个失误。所以墓谴便写成书面意见加以驳斥说:“刘劭论述灾消异伏,又以为梓慎、裨灶尚且有错误,太史上言也不是必定要正确无误,这是有道理的。但说圣人传下制度,不因为天象变异而预先废止朝礼,这就有错误了。灾异的发生,是用来谴责警告人君的,是帝王所慎重警戒的。所以穿素服废音乐,退避正殿,百官也穿素服,用币祭祀击鼓助威,都是表示亲自救助这种变异.大凡敬戒的事情,与其疑惑而废止,不如谨慎地执行。所以孔十、老子在乡村中助葬,根据丧柩出行不能见到星星的礼制,因此遇到日食便将霞柩停来,说怎能保证不遇上星星呢。如今史官说应当会发生日食,也怎能知道不发生日食呢?孔子、老广预先作好遇见星星的防备,而刘劭废止这种预防,是抛弃圣贤的现成规矩,鲁桓公在乎申曰遇灾,而在乙亥曰举行尝祭,《春秋》讥讽他.,灾.扛既然已经过去,尚且应当追惧不已,因此而废止宗庙的祭祀仪式;何况是听说天象变异将要发生,举行庆乐的朝会,这于礼制来说是背离了。《礼记》所说‘诸侯入门而不能完成礼仪之类,,是指太史没有预言,诸侯已经进入宫殿,此时却发生厂日食;并不是说察先就知道会出现日食,而朝会仍然不停止。刘劭引用造句话,可以说是错误理解了其中的意旨,刘劭所引用的是《礼记》的话;孔子、老了乡村助葬的事,也是《礼记》所记载的,却违背而反行之,是其进退无据的表现。加之荀令的赞同,漠代所遵从,便使此言至今被称道,却不知其中谬误。担心后世人们将会据此拟定礼制,因此加以纠正。”于是座迪听从众人之议,便因此而取消元旦朝会。
到了丞和年间,殷浩执政,又想按照刘劭的观点而不取消元旦朝会。王彪之根据咸宁、建元的售例,又说:“《礼》所说,诸侯一齐晋见天广,不能完成礼仪而中途废止的情况有四种,自然是中途突然发生的事,不是预先便有其事而侥幸史官推算失误,因此没有预先废止朝见之礼。”于是又听从王彪之的建议,沿用至今。
耕种籍田的礼制由来已久,汉文帝实行过。及至晅壶幼年登上大位,在钩盾弄田裹耕种籍田。塱壶丞平十五年二月,出行东巡,在.邳耕种籍田。童壹元和三年正月到北方巡视,在筐瑟耕种籍田。委蝈三代帝王都亲自参加耕种籍田的仪式。晋武帝叁始四年,有关部门上奏开始耕种籍田并祭祀先农,可命令有关部门行事。诏令说:“民众的大事,在祭祀与农事。所以古代的圣贤,亲自在帝王籍田裹耕种,以提供郊庙所需的粮食供品,并且用此行动来教化天下民众。近代以来,耕籍仪式衹是在田地裹走几步,空有仰慕古人的名义,并无生产祭品教诲百姓的实际内容,却兴师动众耗费无数。如今要恢复耕籍千亩的制度,要与群官公卿等,亲自实践稼穑的艰难,以为天下表率。主管部门要详细制定有关条例,并在束郊南面、洛水北面,划出黄河以南的一片田地,要求是平坦的有水源的良田。如果没有官田,要随适宜之处交换,不得侵犯民众利益。”从此以后,此事便废止了。史官的有关记载多有缺漏。束晋元、哀二帝,准备恢复耕籍制度,贺循等人所上奏的仪注,及裴宪为胡中所制定的仪制,也不详细得当。
元嘉二十年,太祖准备亲耕籍田,因这种仪式长久被废止,便指示何承天拟定仪式。史学生山遂之已经私自收集资料拟定,因此将此事上奏。便下诏令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不耕,必有饥饿者。仓廪充实以后,礼节便会兴起。这些年来,到处贫穷,家无隔宿之粮,天地稍有灾异,则人心极度愁苦;偶尔年景歉收,则百姓困乏不堪。诚然是由于政治与德化没有深入人心,以导致此种弊端,也许还有耕种不广,地有遣利的原因。地方官员劝导无方,民众忘记了勤劳的意义。常常说到要弘济,孝思之念无时不怀.虽然制令屡,终究不能有所惩劝,可是坐等丰收,岂能达到呢。有关部门要颁布旧有条例,务必尽力敦促农课。游食的流民,都要让其就业。考核勤奋与懒隋,奖优罚劣;观察能力的高低,严加甄别予以提拔和黜退。古代根据时节变化观察土地情况,以便教诲农民,皇帝亲耕籍田,恭敬地提供食品。仰观前代帝干,思想遵从其好的典制,应当量择千亩籍田,占吉祥日子。朕要亲自率领百宫,到郊区举行有关礼仪。方可表达诚恳心情,劝导民众。”于是参考众多条例,制定仪式。在立春前九天,尚书宣告内外,各令随职责行事。司空、大农、京尹、令、尉,度量周天十二宫的东南偏东方向的土地八里之外,整理出千亩土地,开辟好田地疆界。在千亩正中阡陌偏西南方向设立先农坛,在正中阡陌偏东北方向设立御耕坛。将要耕籍之前,前一天在耕坛上张挂青色幕帐。皇后率领六宫人员拿出先种后熟和后种先熟的两类谷种,交付给籍田令。耕种之曰,太祝用一太牢告祭先农,都像祭祀帝社一样的礼仪。正月,选择第一个辛日后的吉祥亥曰,皇帝乘坐耕根三盖车,驾苍马四匹,青色旗,着通天冠、青帧、青衮朝服,衣带上佩苍玉。藩王以下直至六百石都穿青色衣服。衹有三台武卫官不参加耕种,不改变服装。车驾出来,众官履行如郊庙一样的礼仪。车驾到达籍田,侍中跪下启奏:“皇帝请下车。”到了坛边,大司农跪下启奏:“先农已经祭祀遇,请皇帝亲自耕种。”太史令唱赞道:“皇帝亲自耕种。”皇帝手推未耜往返三次。然后群臣跟着依次耕种,王公五等爵开国诸侯等往返五次,孤卿大夫往返七次,士往返九次。籍田令率领部下接着耕种。耕完一亩,然后是洒种,覆盖,仪式结束。
魏压虽然天子耕种籍田,但其藩镇诸侯等,都没有举行过耕种百亩的礼仪。晋武帝末年,有关部门上奏:“古代诸侯耕种籍田百亩,亲自操持耒耜,以便供奉社稷宗庙,以此劝导百姓勤奋务农。如今诸王治国,应当修复耕种籍田的礼仪。”然而没有施行。宋太祖束耕以后,才颁令各州郡县,都备齐了有关礼仪。
厘伐的礼制,王后率领内外受遇诰命封赐的妇人,到北郊举行养蚕仪式。汉代则是在束郊,这不是古制。委蝈则在北郊,这是依照周代礼制。置朝则在西郊,应当是与籍田对称的方位。魏塞壶童攰匕年正月,命令中宫在北郊举行养蚕仪式。按照鱼诞《后蚕颂》的说法,则是当时连伐的养蚕仪式已经失传,另外经过考证而重新撰定的仪式。等到置代,先蚕仪式大多采用魏国礼法。晋武帝左康六年,散骑常侍华崤上奏:“先王的制度,天子诸侯亲自耕种千亩籍田。王后夫人等则到桑宫亲自参加养蚕。如今陛下凭藉神圣聪明至高仁慈,修复先王的事业,皇后体现出资助众生之德,符合配天的意义,但由于教化之道没有先行一步,致使有关养蚕礼仪尚有缺略。愚意认为应当依照古代礼制,备办这一盛大典礼。”诏令说:“古代天子亲自耕种籍田以便供给祭祀所用食品,王后夫人亲自养蚕以便备办祭祀所用服装。这是为了对祖宗神灵表示孝敬。对世人表示教化。现在籍田已有现成礼制,而养蚕还没有制定礼仪。此前事多务杂,无暇作这方面准备。如今天下无事,应当修复有关礼制以宣示四海。请详细依照古代典制及近代先例,结合当代需要制定。明年施行。”于是派遣侍中成粲拟定有关礼仪。皇后采桑坛设在蚕室西面,帷宫在中门之外,桑林在其束画,先蚕坛在宫外门之外偏东南方向。选取平民之妻六人为蚕母。蚕将要生时,选择吉曰,皇后戴着十二笄,依照汉魏先例,穿着青色衣服,乘坐油盖饰以云母的安车,驾六马。女尚书穿戴貂蝉,佩玺,陪同乘坐,随载筐钩。公主、三夫人、九嫔、世妇、诸太妃、公大夫人、公夫人,及县乡君、郡公侯特进夫人、外世妇、命妇,都戴步摇冠、穿青色衣服,各自载上筐钩随从。蚕桑前一天,蚕宫将新生的蚕放在薄上。到了躬桑即后妃亲自采桑之日,太祝令用一太牢祭祀于先蚕坛。皇后到达西郊,登上坛,公主以下人员陪同站列在坛的束面。皇后面向束采桑,采三条;诸妃公主各采五条;县乡君以下各采九条。将所采桑叶都授予蚕母。回到蚕室。事情完毕之后,皇后返回便座。公主以依次就座,设宴并赐绢各有不同。宋孝武童太塱四年,又举行丁这种仪式。
汉献帝壁画二十二年,魏国在邺城南面建筑泮宫。魏文帝童勿五年,在洛隆设立太学。查工正始年间,型麓上疏说:“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成名者不多。这是由于选拔博士过于轻率,诸生进入太学学习衹是为了逃避徭役,高门子弟,耻于进入其行列,致使太学中没有好学者。虽然有太学的名义,但没有太学的实际内涵,虽然设立了太学的教育,但没有收到太学教育的功效。应当严格选拔博士,选取操行能为人表率,学识堪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们。依照古代方法,让二千石以上子孙,年龄在十五岁,都进入太学。明确制定奖勤罚懒制度,明确昭示荣誉与耻辱的不同道路。”不听从这一建议。晋武帝泰始八年,有关部门上奏:“太学生七千多人,才能堪任四品,请求允许留用。”诏令说:“已经通过试经的人留用,其余派遣回到各郡国。大臣子弟中可以接受教育的,让其入学。”咸宁二年,设立国子学,遣大约是《周礼》所说国家的贵游子弟即所谓国子,从师接受教育的人。太康五年,修建明堂、辟雍、灵台。
孙休永安元年,诏令说:“古代建国,教育先行。是为了教导世人陶冶性情,为时代培养人才。自从建兴年间以来,时事多有变故,吏民大多急功近利,弃农经商,不遵循传统之道。凡是所崇尚的不淳朴,则会伤风败俗。请按照旧制设置学官,立《五经》博士,严格考核所选人士,优厚其待遇。选拔现有吏员中及官员子弟中好学的人,各令其入学从师。一年一次考核,分别其品第,加以学位的奖赏。使经历此事的人为其荣誉而感快乐,使听说此事的人羡慕其荣誉。以便淳朴国家的教化,以便兴起好学风俗。”于是设立学校。
元帝为晋王时,建武初年,骠骑将军王导上疏说:政治与教化的根本,在于教正人伦。人伦的光明止大,在于设立学校。学校设立而教育方向明确,则道德的教化通行。治国之道也就得到了固定,有耻辱之心且人心驯服。父广兄弟夫妇长幼的次序理顺了,君臣的礼义便稳固了。造就是《易》所说家庭正肃便天下安定了。所以圣贤的君王对蒙童加以正统抚养,对少儿加以正统教育,使之潜移默化,习惯成性,如同自然天性,曰曰向善而远离罪恶,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行为成熟而道德树立,然后给以官爵之位。即使是君王的嫡子,也仍然与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对待,使之懂得为人之道然后才能显贵。圣贤们取才用士,都要先以学行为本。因此《周礼》载,乡大夫“进献贤能的书籍给君王,君王要下拜而后接受”。以此表示尊重知识而显贵士人。人们知道士人之所以显贵,是由于治国理民之道在身。平时在家就会修好其身,修好其身便能影响其家人,家庭修好便会影响及乡邻,在乡中学好便能登朝为官。追溯根本而复归朴素,各人时刻反省自己,使得朴素的禀性显著,浮伪的奸诈之术消失,这都是由于教育达到的结果。所以用这种品格事君就会忠诚,用这种品格对待臣民便会仁慈,即足孟子所说“没有仁慈而遣弃其亲人,忠义而抛弃其君主的”。
自从前些年国政失去控制,礼制教育废而不行,礼乐仪制之声不作,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传说“三年不习礼制,礼制必然废毁;三年不习乐制,乐制必然崩坏”。何况礼乐不作的时间如此长久了呢?老年人渐渐忘记了作揖谦让的容仪,年轻人祇知道金戈铁马的声音,战争频仍,祭祀废止,距离无王的正道越来越远,奢华诈伪的风气就会滋长,这不是用来教化民众端正风俗,重视农本抑制商末的好事。殿下凭藉世间少有的天资,正当国家倾危的时运,运用礼乐南征北伐,造成中兴的局面,将要荡涤污秽瑕疵,拨乱反正。的确应当遵循古制进行治理,设立学校,宣扬六艺,以教育年轻一代,使文玉亘造的治世之道,从废毁中复兴。如今《小雅》所描述的理想局面完全废弃,戎虏叛乱猖獗,节义之操无人坚守,国耻没有昭雪。忠臣义士,为此而扼腕痛心,礼乐与政刑,应当同时运用以治理乱世。如果礼义深入人心,社会风气淳朴,那么教化陶冶的范围就广阔,道德影响的作用就弘大,正义所感动的程度就深入,权威所震撼的距离就久远。由此而进一步,便可收复黄河以北,使帝业阙失之处得到恢复,国家政治秩序从混乱中重新得到更张,使野蛮之人改变情性,禽兽之人洗心革面,实行礼乐文治而蛮夷驯服,不穿武服而天下听从,衹要政治之道得当,岂有难事存在。因此有虞通过表演礼乐舞蹈而使三苗归顺,鲁僖公建造泮宫而使淮夷平定,齐桓公、晋文公的称霸,都是先运用礼乐教化而后运用战争手段。现在如果遵循前代典制,复兴文教,让朝廷官员子弟,都进入学校,想立德出身为官者都通过学习而通晓礼乐之道。立德之路开启而诈伪之途便会自然闭塞,那么教化治世之道便会无需威肃而成功,无需严厉而大治。选拔聪明博通而修习礼乐的儒士为教师,崇重教育显贵师道,教化成功而风俗淳定,没有比这更加高明的了。
散骑常侍戴邈又上书说:臣下听说天道的运行,没有比阴阳规律更大的;帝王的首要任务,没有比礼乐教育更迫切的。所以古代建立国家,教育先行。京城有明堂辟雍等制度,乡村有庠序学校的仪式,都是为了选拔和教导年轻人,启发其才思。六十四卦中有《困》、《蒙》的悔恨之辞,这是君子大养正的功夫。过去孔子作为列国的大夫,在洙、泗之间兴礼办学,四方老幼,不约而同地前去求学,接受教导而成为通学之士的有七十余人。从此以后,千余年来这种事业寂然无闻,难道是如今的天下比鲁玺小,贤能之士比过去少,原因在于是否有志于此道。
自从国家遭受无耻狂妄之徒所造成的祸乱,社会处于倒悬的危难之中,羯族叛寇直打到旦辽边,凶残狡诈之徒横行于万里河山,使得神州大地萧条荒芜,茂草丛生,大好河山,人迹罕见。霸主怀着朝夕的忧虑,民众遭受荼毒的痛苦,敌寇在中原大地上交战蹂躏,怎能顾及到礼乐之事呢!然而“三年不习礼制,礼制必然废毁;三年不习乐制,乐制必然崩坏”。何况礼乐不作的时间如此长久了呢?如今年轻后生,眼不见拜揖谦让升降起伏的礼仪,耳不闻钟鼓管弦的音乐,经籍散灭在胡人马足之下,图谶之学再也没有残存于世.这大概是圣贤之人所深深悼惜,有识之士所常常嗟叹的。大凡治理社会崇尚文教,逢上乱世则崇尚武事,文武交相为用,是久长的治世之道。就好比天地,黑夜与白昼交相更迭,自古以来,没有不经过这样的循环的。如今有人以为天卜还没有统一,不是兴办礼学的时候,这种言论似是而非。大凡儒家理论深奥,不能在短时间内学成,古代的俊贤之士,必须三年才能学通一一经,如果等到平定寇贼,天下太平然后修习礼乐,那么功成事定,谁来参与制定礼乐呢另外贵族子弟,未必有斩将夺旗的才能,也未必有从军征戍的功劳,如果不趁着年轻讲习道义,使明珠加上琢磨的功夫,使荆玉、堕珠发出经过开采雕琢的光彩,不是也很可惜吗。愚意以为社会丧失正气已久,民众的情绪安于所习惯的现状,纯洁之风渐消失,奢华的竞争趋激烈,好比烈火消耗膏脂那样不知不觉。如今重新开始,万物新生,圣朝凭藉神武的德行,遭逢革命的年代,荡涤近世的流弊,继承千载以来的文化传统,笃志道德崇奉儒家,创立大业。圣明的君主在上面提倡,宰辅在下面响应,凡是上面所爱好的,下面必定有更加爱好的。所以双剑之节得到推崇,飞白的风俗便形成了;挟琴的容饰出现后,赴曲的唱和便流行起来。君子之德似风,小人之德似草,实际在于各自所感受的不同而已。臣因为愚昧浅薄,不能理解远见卓识,以为应当抓住日常空闲时间,逐渐兴办教育事业。
左兴初年,议论准备修立学校,衹有王氏的《周易》、塑医的《尚书》、孔氏的《古文尚书》、塑匡的《毛诗》《周官》《礼记》《论语》《孝经》、灶压和旦阻的《春秋左传》,各设立博士一人.、其余像《仪礼》《公羊》《谷梁》以及郑氏的《周易》,都减省而不置博士。太常苟崧上疏说:
臣听说壬迂有句话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自从国家大乱以来,经学废坏尤其严重。儒学具有席上之珍的地位,然后才能弘扬儒道古训。如今学校培养不出朝廷所需的俊秀人才,任职朝廷者又缺乏儒学的华美之才。过去咸宁、太康、元康、永嘉年问,侍中、常侍、黄门等官员当中的学识渊博、洽通古今,德行能为世表的人,聘任为国子博士。一则负责在殿堂上应对,以备皇帝顾问;二则参与教育国子学子弟,以弘扬儒学;便于祠、仪两个部门,以及太常等官员,随时问疑解惑。如今皇朝中兴,美好的志向高于以往,应当发扬过去好的传统,遵循祖宗优良典制。
世祖武皇帝圣德高明,上应天命而接受惮位,继承魏国的皇位。崇奉儒学兴办学校,致使社会走向太平。设立明堂,营造辟雍,开始告朔班政,举行乡饮大射,建筑西阁东序,搜集图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塘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等。有关先儒经典古训,诸如买、马、郑、杜、服、孔、王、坦、垄、尹等人,章句传注众家之学,共设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于是选择张华、刘宜为太常之官,以显示对儒教的重视。
传称“孔子去世后精妙之言便断绝了,七十位弟子去世后大义便出现谬误”。自从中原丧乱,讲诵儒学之声停息,儒学之道,将要湮灭在地。陛下凭藉神圣登上皇位,弘扬祖宗业绩,重申儒术的使命,恢复道德的教化,正肃《雅》、《颂》之乐,造一切似乎已成现实.红、握二州,首先得到教化,饱学之士和遣文图籍,在当今算是最兴盛的;然而与过去相比,仍然衹是千分之一。臣学识没有弄懂章句,才华不能弘扬儒道,衹是得到皇上格外的恩宠,才得以处在本不应属于我的位置,与张华、刘宫相比,儒雅之风度相差很远,衹希望竭尽全力,衹求能够为国增添万分之一的光彩,衹希望儒学之道比以往百代都要兴盛,让后代儒学之士在千载之后还能歌颂本朝业绩。
谨听说节省的制度,都是设置三分之二,博士员额旧例是十九人,如今五经博士合起来才九人。按照古制计算现在的设置,仍然没有达到半数。九人以外,尚需增加四人。希望陛下在日理万机之余,时常加以关注.《周易》一经,有郑玄注,此书是根源之书,的确应当深加爱惜,应当为之设置博士一人。《仪礼》一经,是所谓曲礼,郑玄对于礼制特别明悉,都有证据,应当为之设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此书精审深奥,对断狱很有用处,应当为之设置博一卜一人。《谷梁》简约精要,应当使其流传于世,要设置博士一人.,过去周代的衰亡,君上衰弱而受臣下凌驾,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对上目无天子,对下目无方伯,善者无赏,恶者无罚,社会秩序大乱。孔子忧惧而编纂《春秋》,又考虑到诸侯的忌讳嫉妒,害怕触犯时忌,所以委婉其辞,使意义不显明,因此说“赞颂我的可能是因为这部《春秋》,归罪于我的也可能是因为这部《春秋》”。当时左丘明、土星登门亲身接受教导,无不精究其中意义。孔王去世后,《春秋》的精妙之言将要湮没无闻,于是左丘明闭门撰写所受传授而为之作《传》。此书长于叙述礼制,语言美妙,追溯来龙去脉,以阐述经文大义,的确有许多奇伟之处,学者都很喜好它.,儒士们称公羊高亲身接受过子夏的教导,《公羊传》到汉朝立于学官。此书辞义清俊,决断明审,多有可取之处,为董仲舒所称赞。谷梁赤师徒相传,突立于漠,当时型向父子是汉朝的名儒,他们固守一家之言,不肯信从赵梁壶师徒的解说。《毂梁传》文字清新意义简约,其诸多阐述,有的是《左传》、《公羊传》所没有记载的,也足以有所订正,所以《三传》并行于前代,通才不应被单独废弃。如今距离圣贤时代已经久远,有关文献将要失传,与其过度废弃,不如过度置立。臣以为《三传》虽然同是解释一部《春秋》,但各有其长。考查诸如三家异同之说,就意义而言犹如战争各据一方,就文辞而言也是唇枪舌剑,从情理上讲不可能共为一家。博士应当各设一人,以传播其学说。
元帝诏令说:“荀崧上表所说,都是治国大事,是政治的根本。魏武帝在战争间隙停下马匹放下戈矛,仍讲读六艺。如今虽然曰不暇给,岂能忘记根本而遗弃经典。可以共同广泛讨论这个问题。”有关部门上奏认为应当采纳苟崧的建议。诏令说:“《谷梁》肤浅,不足以设立博士。其余可采纳。”时逢王敦之乱,事情便没有施行。
成帝咸康三年,国子祭酒袁瓖、太常冯怀又上疏说:臣听说先王的教化,在于推崇经典之训,阐明礼义之学,以昭示后生,宣扬万物之性,开通行善之道。宗周建立以后,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礼制化及南蛮,歌颂之声传遍四海。所以延州派人前来朝拜,听到《雅》乐而嗟叹不已,韩起前往鲁国,看到《易》象而赞赏不绝。为什么?因为成人之道,以此为首要。孔子温文尔雅,教育的影响遍及洙、泗流域,孟轲庄重严肃,诲人不倦。所以仁义的声誉,至今仍然存在,礼让的风气,千年不衰。前些年君弱臣强,动乱屡屡发生,儒学的教化暂时颓废,教育的体制也有废缺。国子太学索然无人,经籍无人问津,有心问学的人,空抱志向而没有机会。过去魏武帝亲披甲胄,急于武功,仍然在战事空隙阅读经籍,放下戈矛而吟咏诗歌,认为社会所需要的,是作为治国根本的教育应当得到重视。何况如今陛下凭藉神圣聪明而登位为帝,百官勤勤恳恳地对待职守,朝野安静,江北也平安无事。为何要让泱泱大国风范,逐渐淡漠而无人知晓,让洋洋大观的礼乐文明,在这一代失传呢。古人有言,《诗》《书》是仁义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准则。实在应该重视经籍,阐明教育的意义,使读书诵诗的声音,响彻京城,让专心于礼乐之道的贤哲们,成为人们的榜样和赞咏的对象,岂不是盛美之事吗!
奏疏送交上去,皇帝颇有同感。于是讨论设立国子学,征集生徒,但当时的社会崇尚老、庄之道,不肯用心于儒学。穆帝永和八年,殷浩西征,考虑到军务迫切而暂时停止兴办学校,从此便废止下来。
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开设学官。其命令说:人情重视交友而轻视财富,喜欢安逸而憎恶劳作,学业是件极苦的事,俸禄报答却并不丰厚,由此而导致走捷径的多,所以没有人肯用心。儒学之风距此已很遥远。飒》、《雅》之道愈来愈衰弱,年轻人放任自流,不再关注礼乐制度与经典图籍。在位执政者,专心于目前的政务,无暇关注典章。于是导致《诗经》、《尚书》废弃已久,雅颂之音寂然不作,思前想后,怎能叫人不叹息。自从胡夷先后侵扰中原,将近三十年了。但至今尚未革面洗心而被中原礼乐文化所同化的原因,岂祇是武力之威的作用已经穷尽,恐怕还有文化教育没有普遍施行,不足以安绥四方吧?过去鲁国秉承了周代礼制,变厘便不敢任意欺侮;范会推崇典礼,置量大治。楚、魏二国之君,其国都是带山阻河,凭城据汉,国富民殷,但却不能保有其强大,昱起、屈完因此而感到惋惜。由此可见,礼义对于国家坚固稳定的作用,不是可以与金城汤池相比吗?季路宣称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受到战争的威胁,加以饥饿的压力,持续三年,仍然要实行礼乐之治。何况如今旦辽以南安然清静,政治稳定,却不能弘扬礼乐文化,敦促教育发展,这怎么能搞好政治而使外邦归附呢!魏武帝在戎马倥偬的间隙,以马上为家而读书,到了建昼末年,国家仍不安宁,但仍然留心于远人的宏图,设立太学兴盛学术,造就是所谓颠沛必于是的境界,真是通才。如今假使能够让农时不误,五教并兴,军旅整齐,礼乐制度恢复,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请:立即选定学校处所,准备建筑校舍。参佐大将子弟,都要让其入学,我家子弟,也要让其进来接受教育。四府之内如有博学礼义通涉文学经典的人,聘为儒林祭酒,使之等同于三署官员,给予优厚俸禄,都要精选有真才实学的精英,必定有合适的人,来充任这个职责.,最近临、临贺二郡,都要求修复学校,可下令同意。如果不是可堪造就的人,没有受到礼教之化,而想藉机免除徭役的,不得收为生员。要明确制定具体实施条例,务必让法令清新而读书人显贵。又修造礼乐器具等,准备举行大射等礼仪。庾亮不久去世,此事又被搁置下来。
孝武帝太元九年,尚书谢石又上书陈述意见说:培养人的方法,在于仁与义。增加善意陶冶性情,惟有礼制与教育。虽然天性出于自然,但还是必须加以诱导。所以洙、泗之地传扬着弘道隆礼的风气,《诗》、《书》保留着进行教育的经典。敦学《诗》、《书》喜悦礼制,社会的风气因此而会走向文明;在三教九流中接受熏陶,年轻一代才能达到肃穆温文的境界。社会不会长期稳定,礼乐也会时断时续。光武帝放下戈矛而诵习经典,魏武童在停马休息时读书,他们害怕礼乐文化失传被废,到了如此地步。大晋建立,正值世道多事之秋,虽然皇上的德业H渐盛隆,但礼乐之道尚未齐备,教育事业,时废时兴。于是导致常用的儒学之才也缺乏,民众之性没有丝毫的长进,美好而远大的教化事业,被遗忘而没有得到重视,这是臣之所以深深忧虑、夜叹息的缘故。
如今皇威远扬,战争刚刚结束,将要在四方兴起淳厚的儒雅之风,引导百姓走向高尚的道德境界。岂可以不弘扬礼乐文化,使之焕然一新。请求兴复国学,以教训子弟;颁发命令给各州县,普遍兴修学校。雕琢得琳琅满闩,和氏璧式的宝玉…定会产生,普遍进行启蒙教育,使成仁的高德重新隆茂。坚持不懈地办好此事,必然因此而通达大治之道,那么人人争先恐后地修习这一事业,就会使仁义之道兴隆而儒学完备。
烈宗采纳他的建议。当年,选拔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贝,增造庙屋一百五十五间。但考核和督促没有规章,品学兼优者耻于为伍。国十祭酒殷茂就此说道:臣听说弘扬风气清厂习俗,在于兴盛礼教,辅导情性以成高尚品德,必须依靠学习,先王正是运用这些来治理天下,引导万物,去邪扬善,使之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中.所以能够疏通深奥的道理,综合幽微的大义,通古贯今,有益于治理和教化。而且孔子称赞颜回,以好学为根本,七十位弟子受人敬仰,以善于教导为宗旨。《雅》、《颂》之音,流传歌咏千载,是圣贤风范的渊源.明君的共同风格。
自从大晋中兴,重新立国于江南,推崇教育,修建学校,公卿子弟,都进入国学。不久因为社会不稳定,训导之业无法坚持下去。陛下凭藉纯一的圣贤之德,考虑兴隆前代的优良传统,和睦万方,疏导物性,兴复儒学,泽惠后生。自从学校建立以来已经有些年,但功业并不可观。害怕学业如同逃避徭役,能够坚持下来的不多,有的假托亲人病重,其中真伪难以知晓,名不符实,没有比造更严重的了。臣听说售的制度,国子生都是名门望族于弟,可以与皇储比列。而现在国厂学混杂了一些出身微贱的人,遂令人引以为耻。子贡想撤去用为告朔祭祀的羊,但使屋更看重这种礼仪,何况名实同时丧失,不学无术而识见浅薄的人呢。如果考虑到当今的首要任务,还无暇顾及这些文化事业,权且可以暂停,等待以后有时间再从长计议。否则,应当依照过去成例。私意以为内外群臣,清官子侄,普遍应当入学,制定有关学习的课程与任务。如今现有生员,年龄相差悬殊,愚智异趣,应当听其去留,各得其所。所上奏的建议是否得当,请交付外朝官员讨论。
至噬下诏令加以褒扬,但并没有施行。朝廷及民间有志于学问的人,无不发愤叹息。清河人李辽又上表说:臣听说教育,是治理和教化的根本,是人类伦理的起始,用来诱导疏通百姓,提高道德水平兴起仁义之风,好比将土石陶冶成器物.虽然百代帝王所实行的礼制不同,质朴与华丽参差有别,至于教育之道,其作用是一样的。自从中原沦没,儒学荒废,先王的德泽就此断绝,圣贤的风范就此失传。此后至今,将近百年。天地自有灵性,乱极而治,河、济的乱民被平定,海、岱的社会从此清晏,百姓得到复苏,万物新生。但经典古训没有得到宣扬,《雅》、《颂》之音没有得到恢复,久已凋零的风俗,大的弊病并未更改过来。如果不能继承这种文化传统,光大儒学宏伟的德业,将如何能够稳定太平时世,重新昌盛伟大的教化之道呢。世事有如赊账之急,实际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已故父亲前大臣李回,镇守边城,归顺本朝。在太元十年,派遣臣奉表进京。路经阙里,前去拜祭孔庙,庭宇倒塌,仪式颓废,万代世表,忽然沦落如此,思前想后,不觉流涕悲叹,到达京城后,上表请求修复孔庙,修建学校。到了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接到圣明的诏令,采纳臣的鄙陋建议,敕令兖州鲁郡,按照原有规模营建孔庙。已故尚书令谢石命令臣将所需物资列表上报,又拿出家中布匹,尽自己微力帮助兴建。已故镇北将军谯王司马恬命令臣代行北鲁县令,给予经费资助。由于二位大臣先后逝世,致使已制定的建设规模没有完成。陛下能够体会唐尧文思的美妙,学习孔子善诱的勤奋,关注社会的百废待兴,忧虑教化没有普遍施行。愚意以为可以重新责成兖州刺史,完成孔庙的修复工作,免除几户人家的赋税徭役,以便他们专心维护孔庙清洁卫生。并颁赐给《六经》,设立学校,延请硕儒之士,广招年轻生员,使之逐渐进入儒学之道,以成雕琢宝玉之功。运用仁义来征伐,敷陈道德以驯服远方,有什么不能招怀的,有什么不能安抚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很小,但所弘扬的事业却分大。臣自从来到京城为宫,至今已有八年,远离亲人辗转反侧,日夜不安。振武将军何澹之现在要前往三齐,臣当随从返回。在京城内彷徨徘徊,留恋感激不尽。乞请将臣的表章交付外廷讨论。又没有被重视。
宋高祖登上皇位后,诏令有关部门设立学校,还没有建成便去世了。太祖元嘉二十年,重新设立国子学,二十七年停废。
魏高贵乡公苴灵三年,皇帝亲自率领百官到太学举行养老的典礼。于是玉登被聘为三老,郑小同被聘为五更。现在已经没有当时的礼仪记载了,但逸伐礼制得以保存下来。
晋武帝童垃六年十二月,皇帝亲临辟雍,举行乡饮酒礼。诏说:“礼仪的废止已经很久丁,如今才重新开始讲求旧的典礼。赐给太常绢百匹,丞、博士及学生牛酒。”盛空三年,蛊壶五塞九年,再次举行这种礼仪。
魏坚巡年间,壹王每次讲完一遍经书,便派遣太常在辟雍举行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没有亲自光临。登塞壶、砠壶作为太子时,以及愍檀太王讲经完毕,都要亲自在太学举行释奠仪式,太子举杯进酒给先师,中庶子举杯进酒给颜渊。互贲诏令说:“我知道太子此事,祭祀完毕便宴请王公以下人员,过去在洛阳时,曾出席遇这种清宴。”盛、穆、芝逮三帝,也都亲自出席释奠典礼。莲武时,考虑到太学在水南路远,有关部门建议依照及垩元年旧例,在中堂暂且设立行太学.当时没有国子生,有关部门上奏:“二太学共需要学生一百二十人。太学生从现有人数中选取六十人,国子生暂且选拔大臣广孙六十人,事情完毕后停罢。”奏书得到批准,释奠典礼完举后,宴会百宫中六品以上者。元嘉二卜二年,太广举行释奠典礼,按照晋代成例办,宫府存有当时的仪式记载。祭祀完毕,太祖亲自光临太学宴会现场,太子以下人员都出席了。
军队,是守卫国家必备的。孔子说:“用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众作战,就等于把他们抛弃掉。“军队,是一种凶器,不能空设,要藉狩猎的机会进行训练。凡是军队山营,就叫做治兵,回营就叫做振旅,都是战阵之事,辨别鼓铎镯铙的不同作用,用以教习坐作进退疾徐疏数的节奏,接着进行搜猎,献上猎获的禽兽祭祀社。仲夏时节进行野营训练,形式如振旅的阵势,接着进行苗猎,如同春猎的方法.、献卜禽兽进行杓祭。仲秋教习治兵,如同振旅的阵法,接着进行弥猎,如同春猎的方法。献上禽兽祭祀四方神。仲冬进行大阅训练,接着进行狩猎。献禽进行蒸祭。搜,就是搜索选取禽兽中没有怀孕的。苗,就是为庄稼除掉禽兽之害.,独,就是杀。顺从秋天气候多所肃杀的意义。狩,就是冬季万物成熟,有所获就取回,无须选择。
蓬代礼仪,在立秋,郊祭礼仪完毕后,开始宣扬威武,在郊区宰杀牲畜,以向陵庙献祭,名叫躯刘.、其仪式足,皇帝乘坐军车,白马红鬣,亲自持弩射牲.,人宰今用获车送到陵庙.然后皇帝到宫殿,派遣使节将柬帛赏赐给武官,练习孙、吴兵法战阵的礼仪,大致以此为常。到了献帝建安二十一年。魏国有关部门,上:奏:“古代四季讲习武事,都在农隙之时。漠代西京十:承豢代制度,三季都不讲习武事,衹在十月进行测试。如今战争尚未结束,士民素来熟悉军事,可以无须四时讲武。衹需在止:秋后选择吉口大规模检阅车队,号称治兵。这样合于礼制名称,下继承厂漠代制度。”奏疏得到批准.当年冬季,检阅了军队。魏王亲自击鼓呜金以命令进退。
延康元年,魏文帝为魏王,当年六月立秋,在束郊检阅军队,公卿都出席了仪式。魏王乘华盖车,亲自指挥岛金击鼓的节奏。
塑童左面元年十月,在束郊检阅军队。
晋武帝泰始四年、九年、咸宁元年、太康四年、六年冬,皇帝都亲自光临宣武观,大规模操练军队。但是没有亲自指挥军队的进退。自从惠帝以后,这种礼仪便废止了。
元帝太兴四年,诏令左右卫及各军营操练,依照大习仪式制作雁羽仗。成帝咸和年间。诏令内外各军在南郊广场实兵操练,所以那裹后称为蹬握。此后藩镇但、尘诸位方伯,往往举行阅兵式,但是朝廷没有举行这方面的仪式。
扯旦在位时,依照惯例操练军队,兼用汉、魏的礼仪。此后按时在宣武堂讲武。元嘉二十五年闰二月,在宣武场举行大搜仪式,主管机关奉命上转下达有关事宜,选定期进行校猎,百官作好有关准备。在幕府山南冈设置行宫殿便座武帐。设置王公百官便座幔省如同常规仪式,设置南北左右四行旌门。在获车上树立获旗。殿中郎一人掌管获车。主者二人负责收集禽兽。吏员二十四人配备在获车上。准备获车十二辆。参加校猎的官员穿着裤褶。如果有戴武冠的人。要摘去冠上的缨。二品以上官员带刀,准备槊、麾幡,三品以下带刀。都骑马。将领部曲预先狩猎一天,从事屯卫布围工作。领军将军一人督右翼;护军一人督左甄;大司马一人居中。总督各军,都受其指挥。殿中郎率领获车部曲,在司马的后面。尚书仆射、都官尚书、五兵尚书、左右丞、都官各曹郎、都令史、都宫各曹令史干、兰台治书侍御史令史、各曹令史干,负责督摄纠司和校猎中的过失行为。到预定日期,在宣武场会合,布列成重围。在云垄置外内官道北面,外官道南面设置留守填街位,以西面为上首。在云龙门内大官阶北面,小官阶南面设置从官位,以西面为上首。在行止车门外内官道西面,外官道束面设置先置官位,以北面为上首。广莫门外道的东西之间设置先置官还位,以南面为上首。校猎那天的凌晨,正直侍中上奏戒严。仁水一刻,上奏:“捶一鼓。”为一次戒严。上水二刻,上奏:“捶二鼓。”为第二次戒严。殿中侍御史奏请开东中华云龙门,引导仪仗队是小驾卤簿。百宫中不参加校猎的官员,穿着红色服装,集合列队于广莫门外。应当回到省的官员则回到省中。留守填街后部从官各就各位;前部从官依照卤簿引导;先置官先行。上水三刻,奏:“捶三鼓。”为第三次戒严。上水四刻,奏:“外面准备就绪。”正次直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军校带剑穿履成两列夹阶上阁。正直侍郎背上玉玺,通事令史带上龟印中书之印。上水五刻,皇帝出来。穿戴黑介帧单衣,乘坐步辇。正直侍中背负玉玺陪乘,不带剑。殿中侍御史负责督摄黄麾以内。次直侍中、次直黄门侍郎在前面护驾。另外次直侍中佩带信玺、行玺,与正直黄门侍郎在后面随从护驾。不鸣鼓角,不准喧哗,依照次序引导出来,警戒如同平常仪式。车驾出来,骑从大声唱赞,警卫二拜.皇太子进入守候。车驾将到,威仪唱道:“引导先置前部从官各就各位。”二拜。车驾到达行殿前回过车头,正直侍中跪着上奏:“请下辇。”次直侍中传称制命说:“可以。”正直侍中俯伏后起身。皇帝下辇登上御座,侍臣升殿。直卫毂戟虎贲,穿着旄头文衣,鸥尾,依照次序排列在阶梯两旁。正直侍中上奏:“解除戒严。”先置从驾百官回到便座幔省。
皇帝如果亲自射猎,就要更换为戎服,内外从宫以及虎贲都要更换服装,如同校猎仪式。毂戟虎贲要刀剑出鞘,以备护卫。黄麾内官,随从进入狩猎围内。排列军士,成左右翼布置成广阔的猎围,旗鼓相望,悄悄进发。待到两翼合围成,督甄令史骑马奔驰着传达号令说:“遇上春禽怀孕,围捕住了也不能射杀;乌兽的肉不适合食用的,不能射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能用来制成器物的,不能射杀。”合围。大司马鸣鼓敦促合围,众军士便擂鼓呐喊吹角,到宣武场时停止。大司马屯止在北旌门;二甄帅屯止在左右旌门;殿中中郎率领获车部曲进入停在北旌门内的右边。皇帝从南旌门进入射猎。谒者带着获车前去收载,回来则排列在获旗北面。王公以下依照次序射猎,各人把射杀的禽兽送到旗下,交付给收禽主者。事情完毕。大司马鸣鼓命令解围收兵,殿中郎率领其部属收集禽兽,放进获车,以便给厨房制作食用。列言统曹正厨将尊酒俎肉放于路口,以犒劳参加狩猎的将士。到了午后,正直侍中根据时间早晚上奏戒严,从官更换为朱服,鞭戟虎贲刀剑入鞘。再次戒严时,先置官先返回。三次戒严后二刻,正直侍中奏:“外面准备完毕。”皇帝穿戴黑介帧单衣。正次直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军校进入夹御座排列。正直侍中跪着上奏:“请回宫。”次直侍中传称制命说:“可以。”正直侍中俯伏然后起来。皇帝登上辇车回宫,护卫随从如同平常仪仗。大司马呜鼓宣布解散屯围,各按次序回到军营。车驾将要到时,威仪唱道:“引导留守填街先置前部从官各就各位。”二拜。车驾到殿前回过车头,正直侍中跪着上奏:“请下车。”次直侍中传称制命说:“可以。”正直侍中俯伏然后起来。皇帝下车后进入殿内。正直次直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军校随从到达殿阁,也如同平常仪式一样。正直侍中上奏:“解除戒严。”内外百官下拜上表向皇帝问安如同平常仪式,完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