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第五章-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下一节:第七章-惠景间侯者年表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分为五等:依靠仁德创建基业、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凭借武力立功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也要使封国永远安宁,恩泽延及后代。”朝廷最初封爵,未尝不是想巩固国家的根本,但到了后来,这些枝叶却渐渐的衰微了。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实际情况与传闻截然相反!《尚书·尧典》说:“各个诸侯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诸侯国不断变迁,已经有千年之久了。周朝初期分封了八百个诸侯,经幽王、厉王之后,在《春秋》的记载上还能见的到。《尚书》上记载了唐尧、虞舜时期所封的侯伯,经历夏、商、周三代千余年,他们仍然保全着自己的地位,并且作为屏藩保卫着天子。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坚守仁义,遵奉君主法令的缘故吗?汉朝兴起后,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初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离散逃亡,可以统计的户口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因此,大的诸侯的封户不过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过了几代,百姓都回归故乡了,户口才日益繁衍起来。萧何、曹参、周勃、灌婴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户达到了四万,小侯的封户也成倍增长,因而他们的财产也像这样不断积累,更加的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开始骄奢自满,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武帝太初时,不过百年光阴,而原来的侯爵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全都耗费殆尽了。这由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着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生活在今世,,要记住古人的处事之道,并将它当作镜子来对照自己。当然,古今的做法未必全都相同。帝王们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主要还是以成就功业为原则,哪能混同一致?观察功臣侯门为什么受到尊荣恩宠和为什么受到废黜羞辱,也是当今政治得失的经验教训,何必专门去寻找古代的传闻呢?在此,我考察了功臣诸侯们被废立的始末,把关于他们的文献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其中还有一些没能完全弄清本末之处。我只记述了那些清楚明确的材料,那些有疑问的地方就没有记录。不过,以后如果有人想继续推究和说明其中的道理,这个表还是可以参阅的。
圣贤影响,风云潜契。高祖应箓,功臣命世。起沛入秦,凭谋仗计。纪勋书爵,河盟山誓。萧曹轻重,绛灌权势。咸就封国,或萌罪戾。仁贤者祀,昏虐者替。永监前修,良惭固蒂。
圣贤的影响广泛传扬,风云之间彼此默契。高祖刘邦应命而兴,功臣众多,是世上的杰出君主。他从沛县发起,最终统一了秦朝,凭借智谋和策略,制定功勋和封爵的规范,河盟山誓成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在刘邦之后,萧何、曹参势力轻视他的政权,周勃、灌婴家族掌握了权势。封国的原则逐渐被废弃,部分人开始滋生罪孽。善良和贤德的人受到祭祀,而昏庸和暴虐的人会被替代。对于前人的监察和改革,虽然有所努力,但仍有不足。
上一节:第五章-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下一节:第七章-惠景间侯者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