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第二十一章-王卫二刘傅传
下一节:第二十三章-和常杨杜赵裴传
桓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担任过郡中的功曹。太守孙坚推举桓阶为孝廉,担任尚书郎。因为父亲去世,桓阶返回故乡。适逢孙坚因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生命危险拜见刘表,请求为孙坚送丧,刘表有感于他的道义答应了他。后来太祖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刘表率领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说荆州太守张羡说:“做事情不以道义为根本,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们尊崇抽王室,晋文公赶走叔带以接纳周襄王。现在袁氏违背了这个道理,而刘表又响应他,只是招致灾祸的道路。您一定要明白道理,立下功劳,保全福分,远离灾祸,不应该和他们一同行动。”张羡问:“这样的话往哪里走才好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势力较弱,但是倚仗道义起兵,挽救朝廷的危难,尊奉王命讨伐有罪之人,有谁敢不服从呢?现在如果能联合四郡,守住三江,等待曹公到来,然后作为他的内应,不也是可以吗?”张羡说:“好。”就率领长沙郡和周围的三个郡抵御刘表,并派使者到太祖那里。太祖很高兴。适逢袁绍和太祖接连交战,大军不能向南进发。而刘表迅速攻打张羡,张羡病逝。长沙城陷落,桓阶自己藏了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征召他为从事祭酒,想要将自己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自己说已经有婚姻,拒绝了没有接受,就称病离开了。
太祖平定荆州后,得知桓阶为张羡谋划,认为他和奇异,就征召他为丞相掾主簿,后来提升为赵郡太守。魏国刚刚建立,桓阶担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人选还没有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受到太祖宠爱。桓阶多次陈述文帝曹丕德行优良,年岁更大,应该作为继承人,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被召见,他都是这样诚恳地劝说太祖。又有毛玠、徐奕因为刚直忠正,不结交党羽,被西曹掾丁仪怨恨,丁仪多次在太祖面前诋毁他们,都是仰赖桓阶在旁边为他们说话才得以保全。桓阶顺着形势帮助他们,大概都是这样的情况。后来他升任为尚书,主管官员的选拔。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派徐晃率军援救,没有能解除困局。太祖想要亲自率军南征,将这件事询问部下。部下都说:“您再不迅速行动,这场战事就会失败了。”只有桓阶说:“您认为曹仁等人足以预料形势,处理情况吗?”太祖说:“可以。”“您担心他们二人不倾尽全力吗?”太祖说:“不是。”“既然这样,为什么要亲自前往?”太祖说:“我担心敌军人数众多,而徐晃等人的势力比不上敌军。”桓阶说:“现在曹仁等人身处重围之中,但却坚决死守没有异心的原因,就是因为您在远处做为他们的声援。他们处在必死的境地中,必定会有拼死抗争的决心;心中想要拼死抗争,外部有强大的援兵,您率领大军按兵不动以展示实力,为什么要担心失败而亲自前往呢?”太祖认为他说得对,率军在摩陂驻扎。后来敌军就撤退了。
文帝登基后,桓阶升任尚书令,被封为高乡亭侯,加封侍中。桓阶生病,文帝亲自前去探视,对他说:“我刚刚将未成年的儿子何天下的命运托付给你,保重啊!”又晋封桓阶为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又赐给他的送你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桓祐因为是他的继承人,所以没有封侯,但他病逝以后,文帝又追赠他为关内侯。后来桓阶病重,文帝派使者任命桓阶为太常,赐封关内侯的爵位。桓嘉还娶了升迁亭公主为妻。适逢嘉平年间,桓嘉以乐安太守的身份率军和东吴在东关交战,战斗失败,桓嘉身亡,谥号为壮侯。他的儿子桓翊继承爵位。
陈群,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很著名。陈群还年少时,陈寔就认为他有奇才,对族人乡亲说:“这孩子必定会振兴我们陈氏宗族。”鲁国的孔融才学很高,但为人傲慢,年龄在陈纪、陈群之间,他先是和陈纪交好,后来又和陈群结交,更把陈纪看做长辈,因此陈群开始出名。刘备治理豫州,征召陈群为别驾。当时陶谦病逝,徐州奉迎刘备,刘备想要前往,陈群劝说刘备说:“袁术势力还强大,现在东行,一定会合他象征。吕布如果袭击您的后方,即使您取得了徐州,大事一定也不会成功。”刘备还是东行到徐州,和袁术交战。吕布果然袭击下邳,并派兵援助袁术,击溃刘备军队,刘备很后悔没有听陈群的建议。陈群被推举为茂才,担任柘县县令,他没有赴任,而是跟随陈纪到徐州躲避战乱。适逢吕布被太祖攻破,太祖征召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的王模、下邳的周逵,太祖征召他们。陈群将征召的教书封好退回去了,因为他认为王模、周逵德行不好,最后一定会失败,太祖没有听从。后来王模、周逵都因为违法作乱被诛杀,太祖就向陈群道歉。陈群推荐了广陵的陈矫和丹阳的戴乾,太祖都任用了他们。后来吴人反叛,戴乾坚守忠义,赴难身死,陈矫也成了名臣,世人也因此认为陈群能赏识人才。陈群后来又先后被任命为萧县、赞县、长平县的县令,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而辞官。后来以司徒掾的身份在考试中成绩位于前列,就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转任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后,他又被提升为御史中丞。
当时太祖想要恢复肉体上的刑罚,诏令说:“怎么样能得到一个通达事理,了解古今的君子来商定这件事呢?过去陈鸿胪陈纪认为死刑可以增加君王的仁德恩惠,说的就是这样。御史中丞能申明你父亲的看法吗?”陈群回答说:“臣的父亲陈纪认为汉朝废除了肉刑,增加了笞刑,本来是处于仁心,但死的人却更多,其实是名义上减轻刑罚但实际上加重了。名义上减轻刑罚,实际上惩罚的重,就会伤及百姓。《尚书》中说:‘只有推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才能形成刚、柔、正直三种品德。’《周易》上也说割鼻、断足、砍脚趾的刑罚,是用来辅佐政治,推行教化,惩罚罪恶,消灭邪念的。况且杀人偿命,合乎古代制度;至于伤人的罪行,或者伤毁他人身体的,只是减去他们的毛发,就不是古代的道理了。如果使用古代刑罚,让奸淫的人关在蚕室中,偷盗的人砍断他们的脚,那他们就永远不会有奸淫偷盗的邪念了。适用五刑的罪行有三千中,虽然不能全部恢复,但是像前面所说的罪行,是现在担心会出现的,应该先施行。按汉朝律法,被判死刑的人都犯了重大的罪行,这是仁德不能顾及的,对于其他可以判死刑也可以不判的,就可以使用肉刑。这样的话,所犯下的罪行和所承受的刑罚也足以互相抵消了。现在用鞭刑代替肉刑,是看重人的身体而轻视人的性命。”当时钟繇和陈群的意见一样,王朗和其他商议的人大多认为这样不可行。太祖很同意钟繇、陈群的看法,因为战事没有止息,又考虑到众人的意见,所以暂且搁置了。
陈群转任侍中,兼任丞相东西曹掾。他在朝中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注重名声道义,不将不合道义的事情加在别人身上。文帝还是太子时,就很器重他,用结交朋友的礼节对待他,经常感叹说:“自从我有了宴会,门人就和我越来越亲近了。”等到文帝继位为魏王,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并升任尚书。九品中正制度,就是陈群建立的。等到文帝登基,陈群升为尚书仆射,加官侍中,转任尚书令,进封爵位为颖乡侯。文帝征讨孙权,大军到了广陵,让陈群兼任中领军,录尚书事。文帝病重,陈群和曹真、司马宣王等人一起接受遗诏辅佐朝政。文帝登基后,爵位晋升为颖阴后,增加五百户食邑,连带以前的一共一千三百户,和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一起开府建牙。不久,陈群被任命为司空,依然兼任录尚书事。
这时候,文帝刚亲掌朝政,陈群上疏说:“《诗经》中说‘效法文王的好榜样,天下万国永远信服。’;又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这个道理是从身边开始,然后推广到天下间。自从天下动乱以来,战事还没有停息,百姓不了解圣王教化的根本,我担心已经凋敝得很严重了。陛下正遇上魏朝的强盛时期,肩负着文帝、武帝的功业,天下百姓盼望安定昌盛,只有依靠崇高的德行推行教化,政策惠及、体恤百姓,那就是天下百姓的大幸了。如果臣下的意见相似,是非对错都互相遮掩,这是国家的祸患啊。如果官员之间关系不好,就会出现对立的阵营,出现对立阵营,对官员的好坏评价就毫无根据,评价没有根据那评价的真假就不能确定,这不能不深入防备,采取措施,从根源上断绝这种情况。”太和年间,曹真上表想要兵分几路征讨蜀国,从斜谷进军。陈群认为‘太祖过去到阳平攻打张鲁,先大力收购豆麦以增加军粮,但张鲁还没有攻下,就要担心粮食的问题了。现在本来就没有整体蜀国的由头,况且斜谷地势险阻,大军难以进退,如果转运粮食一定会受到截击抢夺,留下很多士兵据守要道,又会损失将士,不能不好好考虑啊。’明帝听从陈群的建议。曹真又上表,想从子午道进军。陈群又陈述其中的不便利之处,并表明了自己对于军事调度的看法。明帝将陈群的建议明诏发给曹真,但曹真依据里面的看法就行动了。适逢大雨连下好几天,陈群又认为应该诏令曹真返回,明帝听从了。
后来明帝的女儿曹淑去世,明帝追封为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说:“人的寿命长短各有天命,生死存亡也有定数。所以圣人制定礼仪,有时留有限度,有时完全展现,以求得公允。孔子父母的墓葬又不讲求装饰的简朴,嬴县、博城之间有延陵季子的长子不能回归的魂灵。所以,圣人的举动都合乎天地,能无尽地流传后代,还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会越过准则,这是他们成为万世师表的原因。公主去世的时候只有八岁,按照礼节是没有大办丧事的资格的,况且不是周岁满月,却用成年人的礼节来送葬,增加制作丧服,满朝都穿着素衣,早晚在灵前哭泣,自古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例子。并且陛下打算亲自到陵墓去视察,亲自在柩载车上行祖祭之礼。希望陛下能割舍这些,诶呦好处只有损害的事情,所有送葬的事情都听从大臣的安排,请求您不要亲自前往,这是国家最大的希望。听说陛下想要亲自到摩陂,实际上是要到许昌,您和太后宫中的上下人等,都跟随您一起东行,满朝大小官员,没有不惊讶奇怪的。有人说您到那里是想要躲避灾祸,有人说您是想将宫殿迁移到合适的地方,有人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臣认为,人的吉凶祸福是有天命的,转移地方求得安宁,是没有帮助的。如果一定要转移地方避开灾祸,那修缮金墉城的西宫,或孟津的别宫,都是可以暂时居住的。也能避免全宫上下的人都风餐露宿,耽误蚕桑农事的时机。再加上,如果贼人得知您要迁居的消息,认为魏朝处于衰落状态,那要付出的耗费,是不可估量的。况且善人贤士,承担盛衰的变化,身处安危的状态之中,秉持道义信奉天命,不是依靠迁移家庭来求得安宁,周围的百姓也会跟随他们的影响,没有恐惧的心态。更何况陛下是万国之主,您安定那天下就安宁,您有行动,天下就会躁动;您的一举一动,怎么能脱离这些状态呢?”明帝没有听从。
青龙年间(233~237),朝廷建造宫殿,百姓耽误农忙的时节。陈群上疏说:“大雨承袭唐尧、虞舜的盛世,尚且居住在简陋的宫殿中,穿朴素的衣物,更何况现在是战乱之后,百姓人口稀少,跟汉朝文帝、景帝时期相比较,也不如那时候一个大郡的人口。再加上现在边境有战事,将士辛劳困苦,如果出现水旱灾害,就会是国家的重大忧患。况且吴国、蜀国还没有消灭,国家不安定。应该趁他们还没有行动的时候,修习武事,鼓励农业,有所准备等待开战。”当初,太祖时期,刘廙因为他的弟弟和魏讽谋反受到牵连,应当处死。陈群对太祖说:“刘廙,是名臣,我也想要赦免他。”于是刘廙得以官复原职。刘廙心中和感谢陈群,陈群说:“我讨论刑罚,是为了国家,不是因为私心;况且这个决定是陛下英明的想法,我怎么知道呢?”他胸怀博大,不骄矜自夸,都是这样的情况。陈群在青龙四年(236)去世,谥号为靖侯。他的儿子陈泰承袭爵位。文帝追念陈群的功绩德行,分封陈群的食邑,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过去刘备从成都到白水,建造了很多馆舍,耗费人力物力,太祖认为劳民伤财。现在中原地区劳役百姓,也是吴国、蜀国希望看到的。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好好考虑。”明帝回答说:“建造宫殿和消灭敌寇,应该是可以一起完成的。消灭贼人之后,只需要罢兵守城,怎么能在征发百姓劳役呢?所以您的职责,是跟萧何建造未央宫一样的。”陈群又说:“过去汉高祖只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消灭之后,宫殿都被烧毁,所以萧何建造了武库和太仓,都是急迫的事情,但汉高祖仍然指责宫殿太过华丽。现在吴国、蜀国还没有平定,实在不应该和古时候相同。人所想要的,没有找不到借口的,更何况您是天子,没有人敢违背您的意思。如果之前想要毁坏武库,就说不能不拆掉它;以后想要再建造,就说不能不健在。如果一定要建造,也不是臣的话能说动您的;如果稍微留心,您突然回心转意,也不是臣能改变的;汉明帝想要修建德阳殿,钟离意劝谏,汉明帝当即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又修建了;德阳殿修好后,汉明帝对大臣们说:‘如果钟离尚书还在,是不能建成这座宫殿的。’做为君王怎么会忌惮一个臣子呢,都是为了百姓罢了。现在臣不能让陛下留心我的建议,我比不上钟离意,真是太多了。”明帝在修建宫殿时就有所减省。
当初太祖在世时,刘訥因为受到弟弟刘伟参与魏讽谋反一事的诛连,本应受到诛杀。陈群把这件事报告给太祖,太祖说:“刘訥是一代名臣,我也正想要赦免他。”于是诏令将刘訥官复原职。刘訥由衷地感谢陈群,可陈群说:“议论如何量刑乃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人,况且赦免你的决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么能知道呢?”陈群心胸博大,从不骄矜自傲,始终都是如此。明帝青龙四年(236),陈群去世,被谥封为靖侯,他的儿子陈泰继承了爵位。明帝追思陈群的功德,将他的食邑分开一部分,又封了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
陈泰,字玄伯。青龙年间(233~237),担任散骑侍郎。正始年间,被调任为游击将军,担任并州刺史,加封振威将军,持符节,兼任护匈奴中郎将,对百姓或外族人,都采用温和的政策,很有威德恩惠。京城中的富贵之人经常给他寄贵重物品,想要通过他买奴婢,陈泰将这些物品都挂在墙上,没有打开封口,等到他被征召为尚书,到京城将物品都悉数退回。嘉平初年,陈泰代替郭淮担任雍州刺史,加封奋威将军。蜀国大将军姜维率军依靠着麴山修筑了两座城池,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聚集了羌人、胡人的人质和任子等人进逼魏国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陈泰商议抵御的方法,陈泰说:“麴城虽然坚固,但是距离蜀国很远,一定要依靠粮食运输。外族部落担心姜维征伐劳役,一定不肯依附他。现在围困并进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占这个城池;即使他们有援兵,但山路险要难行,不是行军的地方。”郭淮听从了陈泰的计策,让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人出兵包围麴城,断绝了敌军运输粮食的道路和城外的流水。句安等前来挑战,他们也没有应战,敌军将士状况很困窘,将一份粮食分成很多份,融化雪水饮用以拖延时间。姜维果然来救援,从牛头山出来,和陈泰两军相对。陈泰说:“兵法之道,贵在不需要交战就使敌人屈服。现在断绝牛头山,姜维没有退路,那我们就能擒获他了。”下令各部队各自加固壁垒,不要和姜维交战,派使者告诉姜维,说自己想要往南渡过白水,沿着水路向东,让郭淮赶快到牛头山,截断姜维的退路,就能一起击溃姜维,而不只是句安等人而已了。郭淮认为他的计策很好,率各路人马出发,在洮水旁驻扎。姜维害怕,率军逃走,句安等人就孤立无援,就全都投降了、
郭淮去世后,陈泰代替他担任征西将军,持符节督领雍州、凉州的军事事务。两年之后,雍州刺史王经告诉陈泰,说姜维、夏侯霸想要兵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进发,请求出兵为翅,派凉州的军队到枹罕,派讨蜀护军奔向祁山。陈泰估计敌军的实力是不能兵分三路的,况且用兵之道,向来以兵分几路为下等办法,凉州的部队也不应该越出境内,回复王经说:“辨别清楚敌军的确切消息,了解他们的行进方向,一定要等到他们东西两面合军我们再出兵。”当时姜维等人率领了数万人马到枹罕,奔赴狄道。陈泰就下令王经进军在狄道驻守,一定要等到敌军来到,在设法攻取。陈泰自己进军陈仓。适逢王经所率领的各路人马在故关和敌军交战,没有取胜,王经就渡过洮水。陈泰因为王经不能坚守狄道,一定会生出其他变故。就派五营部队先行赶路,他自己率领各路人马跟随在后面。王经又和姜维交战,大败而回,只好率领一万多人退回狄道城据守,其余的兵马都四散奔逃。姜维乘着胜利围攻狄道。陈泰在上邽驻扎,分出部分人马把守要道,另一部分人马早晚赶路。邓艾、胡奋、王秘的军队也先后赶到,陈泰当即与邓艾、王秘等分为三军,进军陇西。邓艾等认为“王经的精锐部队在洮水以西被击溃,敌兵士气大振,这样刚取得胜利的军队是不能抵挡的,而将军依靠没有严整纪律的士兵,跟随在败军后面,将士士气低落,陇右地区局势动荡。古人曾说:‘被毒蛇咬到手,壮士会砍掉手腕。’《孙子》里也说:‘应该有不攻打的部队,有不死守的地区。’大概是因为有一点小损失但是能保全更大的利益。现在陇右地区的灾祸,以毒蛇要严重,狄道这个地方,不是只是不死守而已。姜维的部队,是锋芒毕露的。现在不如舍弃危险,保守住自己,观察时机,等待敌军的失误,然后再进军援救,这才是能可行的计策。”陈泰说:“姜维率领轻兵深入狄道,正想要和我在原野象征,以求获得一次胜仗的利益。王经应该依靠又高又深的壁垒,挫伤敌军的锐气。现在他却和姜维交战,使敌军计策成功,自己被击溃,又被围困在狄道中。如果姜维凭借战胜的威势,向东面进军,倚仗栎阳城中充足的粮食储备,收服降兵,招揽羌人、胡人,往东争夺关中、陇右地区,并向周围四郡传发檄文,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而姜维率领打了胜仗的部队,在狄道城下受挫,本来士气旺盛的士兵,筋疲力尽甚至丧命,进攻和防守的形势不同,战场的主客不同。兵书上说:‘攻城的战车要三个月才能造好,依靠防御工事坚守三个月才能完成’。这实在不是姜维率轻兵远来,又深入我方,运用阴谋诡计能仓促间办到的。深入敌方,粮草供应不上,是我军迅速进攻击溃敌军的时机,就是常说的迅雷不及掩耳,是必然的形势。洮水在外围环绕,姜维等身处内部,现在我军占据高地和险要地势,卡住敌人的要害部位,不用交战,敌军也一定会退走。对敌寇不能放纵,围困不能太久,各位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于是出兵越过高城岭,暗中行军,晚上到了狄道城东南面的高山上,点燃了很多烽火,士兵吹响鼓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援兵来到,都奋发踊跃。姜维刚开始还认为上级援救部下一定要等众人集合完毕才出发,但突然得知魏军援兵已经来到,认为是有大变故或者是敌军早有预谋,全军上下都很震惊恐惧。魏军向陇西进发,认为路上山路有深又险,贼军一定设置埋伏。陈泰假装要从南路进军,姜维果然在那里埋伏了三天。但魏军暗中进发,突然从南面冲出。姜维就沿着山势冲出,陈泰和他交战,姜维势力撤退。凉州的魏军从金城官往南直到沃干阪,陈泰和王经暗中约定日期,打算一起向姜维撤回的路上进兵,姜维等人得知后,就逃走了,狄道城中的将士得以解救出来。王经感叹说:“粮食供应不足十天,攻打的方向不合实际,差点就要全城人被杀尽,损失一个州郡啊。”陈泰慰劳将士,先后派将士返回,让一部分人马守在重要地区,并且加紧整修城垒,自己率军返回上邽驻守。
当初,陈泰得知王经被围困,认为州郡将士向来齐心协力,加上王经率领,是得以守住城池的,不是姜维能迅速攻克的。他一面上表请求出兵,一面率军昼夜赶路。众人商议认为,王经战败,狄道城很难固守,姜维如果断绝凉州的通道,兼并了周围四郡的百姓胡人,占据关中、陇西地区的险要之处,就敢于消灭王经的部队然后屠杀陇右地区。现在应该聚集四方部队,再前去征讨攻打。大将军司马文王说:“过去诸葛亮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最后也没有能办到。事情太大,需要深远的谋虑,不是姜维能做到的。况且狄道城不是仓促间能攻克的,只是城中缺乏粮食的情况比较紧急,像征西将军陈泰那样迅速援救,才是好的办法。”陈泰每次都因为一个地方有状况,就虚张声势,惊动天下,所以简明地上报情况,驿站传送文书不到六百里。司马文王对荀顗说:“陈泰沉着勇敢,能决断大事,担负着一方的重责,解救将要陷落的城池,但没有向请求增加援兵,又简明地上报情况,是因为一定能打败敌军。做为都督将领,不应该都像他一样吗!”
后来朝廷征召陈泰为尚书右仆射,主管官员的选举,加封侍中光禄大夫。吴国大将孙峻率军向淮水、泗水进发。朝廷以陈泰为镇军将军,持符节督领淮北地区军事事务,又诏令徐州监军以下的官员都受陈泰的调度。孙峻撤军,陈泰率军回朝,转任左仆射。诸葛诞在寿春作乱,司马文王率六军驻守在丘头,陈泰随军出征,代表中央机构。司马景王、司马文王都和陈泰是亲友,还有沛国的武陔也和陈泰关系很好。司马文王问武陔说:“陈玄伯跟他的父亲陈群司空比,怎么样?”武陔说:“在通达高雅,豁达爽快,能将天下的声威教化做为自己的责任方面,他比不上他父亲;在治理严明,简练周到,立功成事方面,超过了他的父亲。”陈泰先后因为功劳被增加封邑共两千六百户,朝廷赐封他的一个子弟为亭侯,两人为关内侯。陈泰在景元元年(260)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司空。谥号为穆侯。他的儿子陈恂继承爵位,陈恂死后,没有子嗣,就让他的弟弟陈温承袭爵位。咸熙年间(264~265),朝廷开始建立五等封爵制度,因为陈泰在前朝功勋卓著,朝廷改封陈温为慎子。
陈矫,字季弼,广陵郡东阳县人。到江东和东城躲避战乱,先后推辞了孙策、袁术的任命,回到本郡。郡中太守陈登延请他担任功曹,并派他到许都,对他说:“许都的人私下议论我,对我不公平,请您帮我观察一下,回来教导我。”陈矫回来后说:“我听远近的评论,有很多说您骄傲自大。”陈登说:“说到家族庄重,有品德有善行,我敬佩陈元方兄弟;说到节操清白,讲求礼节法度,我敬佩赵元达;说到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奇特卓越,我佩服孔文举;说到意气风发,才能杰出,有成就霸业的谋略,我敬佩刘玄德。我所敬佩的是这样的人,哪里有什么骄傲自大!其他的人才能平庸,难道也要记录下来吗?”陈登的高雅心志就是这样,但他很敬重地结交陈矫。
广陵郡被孙权派来的将领匡奇围困,陈登派陈矫向太祖求救。陈矫劝说太祖:“我们这个郡虽然小,但是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方,如果得到您的救援,让我们成为您的外藩,那吴人的阴谋就会失败,徐方也能一直安定,您的武力威势也能震动远方地区,您的仁德慈爱也会推广开来,那些现在还没有服从的国家,都会看着形势像影子一样前来依附,推崇德教,培养威势,这是成就王业的办法。”太祖认为陈矫很奇异,想要将他留下来。陈矫推辞说:“我的州郡正在危难之中,本来应该奔走请求援助,即使没有达到申包胥那样的效果,又怎么敢忘记弘演舍身救国的忠义呢?”太祖就派兵援救。吴军退走之后,陈登在路上设下很多伏兵,率兵追击,大获全胜。
太祖征召陈矫为司空掾属,后来又担任相县县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 曲周一百姓父亲病了,他用牛作牺牲祷告,县令判决他死刑。陈矫说:“这是孝子啊。”就上表请求赦免他。后来陈矫调任魏郡太守。当时郡中收押了上千的囚犯,已经有好几年,陈矫认为周朝有轻﹑中﹑重三种刑法的制度,汉朝有汉高祖时期的三条律法,现在重视刑罚轻重的作用,却忽略了长久收押囚犯的隐患,可是说是荒谬了。陈矫就自己将所有囚犯的案件都看过去,然后一时就做好判决。朝中大军东征,陈矫入朝担任丞相长史。大军回朝,陈矫重新担任魏郡太守,转任西曹属。陈矫跟随太祖征讨汉中,回来之后担任尚书。他还没有到达邺城,太祖在洛阳去世,朝臣们被礼法拘束,认为太子要继位魏王,一定要有诏令。陈矫说:“魏王在外薨逝,天下都惊慌恐惧。太子应该割舍哀伤登上王位,以寄托远近之人的期望。况且魏王的爱子就在身旁,如果兄弟之间发生变故,那国家就危险了。”随机就安排好官员,准备好理解,一天之内都准备妥当。第二天,依照王后的诏令,督促太子继位魏王,大赦天下以显示黄恩浩荡。文帝说:“陈季弼面对关系重大的事情时,智慧谋略都超过常人,实在是一时的俊杰。”文帝登基之后,陈矫被调任掌管吏部,封为高陵亭侯,升任为尚书令。明帝登基后,进封他的爵位为东乡侯,食邑六百户。明帝的车驾曾经突然来到尚书府门前,陈矫跪着询问明帝说:“陛下想要去哪里呢?”明帝说:“只是想要看看那些文书罢了。”陈矫说:“这是臣分内的事,不是陛下应该亲自处理的。如果臣不能尽到职责,就请求陛下罢免我的官职。陛下还是请回去吧。”明帝惭愧,调转车头就回去了。陈矫的诚实正直就是这样。后来,陈矫被加封侍中光禄大夫,升任为司徒。他在景初元年(237)去世,谥号为贞侯。
他的儿子陈本承袭爵位,曾担任过郡守、九卿。他所在的职位,都能掌握好纲领,顾全大体,能让部下都竭尽心力。他又统率的才能,不过问琐碎的是,不研习律法但却得到了廷尉的称号,比司马岐等还优秀,所写的文章精美凝练。陈本后来被提升为镇北将军,持符节督领河北地区的军事事务。陈本去世后,他的儿子陈粲承袭爵位。陈本的弟弟陈骞在咸熙年间担任车骑将军。
当初,陈矫在广陵郡担任功曹,曾出使经过泰山郡。泰山太守,东郡人薛悌认为他有奇才,就和他结交为好友。曾开玩笑对陈矫说:“你以郡吏的身份结交了我这个俸禄两千石的大臣,就像邻国的君主屈尊陪着臣下游乐,不是也挺好吗?”薛悌后来也先后担任过魏郡太守和尚书令,都是延续或代替陈矫的职务。
徐宣,字宝坚,广陵郡海西县人。到江东地区躲避战乱,又推辞了孙策的任命,返回了本郡。他和陈矫一起治理,两人名声等同但私下关系不好,但都受到太守陈登的器重和陈登一起向太祖效力。海西、淮浦两个县的百姓作乱,都尉卫弥、县令梁习晚上逃奔到徐宣家中,徐宣暗中将他们送走,让他们幸免于难。太祖派督军扈质率军前来讨伐反贼,因为兵力少,没有进军。徐宣暗中去见扈质并责备他,将现在的形势讲述给他看,扈质才出兵攻破敌军。太祖征召徐宣为司空掾属,又任命他为东缗、发干的县令,后来升任齐郡太守,入朝担任门下督,跟随太祖去到寿春。适逢马超作乱,大军要西征,太祖召见部下说:“现在应该征讨马超,但这里还没有平定,我担心会成为后方的忧患,应该有一位清廉公正、品行正直的人来镇守统管这里的事。”就任命徐宣为左护军,留下来统率各军。太祖返回后,徐宣担任丞相东曹掾,又出京担任魏郡太守。太祖在洛阳去世,大臣们进入殿中哀悼。有人说应该跟换各城的守卫,用谯县、沛县的人来负责。徐宣辞色严厉地说:“现在四方同意,人人都想着尽忠效力,为什么一定要沛县、谯县的人?这样会使日夜守卫的将士寒心。”文帝得知后说:“这就是所说的辅佐社稷的大臣。”文帝登基之后,徐宣担任御史中丞,被赐封爵位为关内侯,转任城门校尉,一个月后被提升为司隶校尉,转任散骑常侍。徐宣跟随文帝到广陵,大军都乘船,遇到风浪忽然兴起,文帝的船只往回倒,徐宣在后面的船很着急,驾驶船穿过风浪往前冲,文武百官们没有比他更早到的。文帝被他的勇猛感动,提升他为尚书。
明帝登基后,封徐宣为津阳亭侯,食邑两百户。中领军桓范举荐徐宣说:“臣听说帝王任用人才,是根据时代情况授予职位。争夺天下的时候,看重计策谋略,划分平定天下之后,看重忠诚大义。所以晋文公施行了舅犯的计策却嘉奖了雍季的言论。汉高祖采用陈平的智谋却将身后之事托付给周勃。臣私下看尚书徐宣,有忠厚的言行,保持正直清亮的品行;清净雅致,行为独特,不拘泥于世俗;刚强坚定难以撼动,有辅佐社稷的节操;曾担任各地州郡的官员,所处的职务上都很称职。现在仆射之位空缺。徐宣主管战事后方的事务;这个重要职位关系重大,没有比徐宣更合适的人选了。”明帝就任命徐宣为左仆射,后来又加封侍中光禄大夫。明帝的车驾要到许昌,命徐宣留守总管事务。明帝回来后,主管文书的官员上奏呈报文件。明帝诏令说:“我查阅跟仆射查阅有什么区别?”最后都没有查看这些文书。尚方令因为犯了罪行被拷问,徐宣上疏表示这一严厉的刑罚太重,又上谏说修建宫殿耗费太多人力物力,明帝都亲笔下诏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徐宣说:“官员七十岁的时候应该有“悬车”的礼节,现在我已经六十八岁了,可以辞官归去了。”就以生病为由,坚决请求辞官,明帝一直都没有允准。徐宣在青龙四年(236),去世,临终前嘱咐家人给自己穿戴普通的服饰头巾入殓就可以了。明帝下诏说:“徐宣亲身实践忠厚至极的操守,内心正直,做事方正,经历过三朝,公正诚信,态度正直,有能托付遗孤,委托重任的节操,可以说是重要的大臣。我经常想要倚仗他为台辅,还没来得及提升他,实在是痛惜寿命不长久啊!现在追赠他为车骑将军,按照公侯的礼节下葬。”徐宣谥号为贞侯。他的儿子徐钦承袭爵位。
卫臻,字公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没有回应三公的征召。太祖第一次来到陈留,卫兹说:“平定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太祖也认为他很奇异,多次到他那里商议大事。卫兹跟随太祖征讨董卓,在荥阳交战,结果身死。太祖每次经过陈留郡境内,都要派使者到他的坟墓祭扫。夏侯惇担任陈留太守,推举卫臻为计吏,并让卫臻带着夫人出席宴会,卫臻认为“这是末世才有的习俗,不是正统的礼节”。夏侯惇大怒,收押了他,不久又释放了他。后来卫臻担任过汉朝的黄门侍郎。东郡的朱越谋反,拉拢卫臻。太祖下令说:“我和你的父亲一起起事,得以有美好的名声。起初听到朱越的话,我本来就不相信。等到收到荀令君的书信,上面详细地说明你的忠诚。”正好卫臻奉天子诏命,到魏国聘贵人,太祖就趁机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追记卫臻父亲过往的功绩,赐封卫臻爵位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文帝继位魏王,卫臻担任散骑常侍。等到文帝登基,他被封为安国亭侯。当时朝臣们都赞颂魏氏功德,大多都贬低前朝。只有卫臻表明禅让授位的大义,称颂汉朝的美德。文帝多次看着卫臻说:“天下间的珍宝,应该和山阳公一同享有。”卫臻升任尚书,又转任侍中吏部尚书。文帝要去广陵,卫臻代理中领军职务,跟随文帝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上奏表示收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倚仗长江天险,但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审问投降的吴军将领,果然是敌军将领散布的谣言。
明帝登基后,晋升卫臻为康乡侯,后来转任为右仆射,主管官员的选举,依然像之前一样加封侍中。中护军蒋济给卫臻写信说:“汉高祖遇到逃往的俘虏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周武王提拔渔父姜尚为太师;平民百姓,甚至是仆役下人,也能登上王公职位,何必拘泥于条文,先考试才任用呢?”卫臻回答说:“古人通过智谋放宽规定,也一定要考核才决定官员的升降;现在你说的话,就好像周朝的成王、康王在牧野作战,汉朝文帝、景帝斩断白蛇,喜欢不合常理的行为,打开了选拔奇才先河,将会使得天下之人奔赴而来了。”诸葛亮进犯天水郡,卫臻上奏说:“应该派一支奇兵进入散关,断绝他们运送粮食的通道。”明帝就以卫臻为征蜀将军,持符节督领各项军事,大军刚到长安,诸葛亮就撤退了。卫臻率军返回,恢复右仆射的官职,加封光禄大夫。当时,明帝对于修建宫殿很有热情,卫臻多次恳切地劝谏。等到殿中监擅自收押了兰台令史,卫臻将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没有建成,我已经不留心这件事,您怎么又过问这件事呢?”卫臻上疏说:“古人制定侵犯他人职权的法度,不是因为厌恶他勤于政事,实在是因为带来的好处很小,而损害很大。臣每次观察这类事情,大多都是这样,我担心各位官员会逐渐越过自己的职分,以至于犯下大罪。”诸葛亮又出兵斜谷;征南将军又上报说:“朱然等人的军队已经过了荆城。”卫臻说:“朱然,是吴国骁勇的将领,一定是依据孙权的的话,并且虚张声势以表示南征罢了。”孙权果然召朱然进入居巢,进攻合肥。明帝想要亲自东征,卫臻说:“孙权表面上是响应诸葛亮,实际上是想要观察形势。况且合肥城坚固,不需要忧虑。陛下不需要亲征,以节省六军出征的费用。”明帝刚到寻阳,孙权果然撤退了。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说:“陛下登基以来,还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事。吴国、蜀国倚仗天险,不能一时间平定,姑且可以派国中目前无事的士兵前去平定辽东地区。”卫臻说:“毋丘俭所陈述的都是战国时期用的雕虫小技,不是帝王能成就大业的方法。吴国每年都频繁采取军事行动,侵犯边境地区,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立即寻找时机征讨他们的原因,实在是因为百姓疲惫倦怠。况且辽东的公孙渊生长在海边地区,治理辽东已经延续了三代,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修整装备,勤于操练,但毋丘俭想要用偏军深入辽东,早上到达,晚上依然疲倦,就能知道他的狂妄了。”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了。
卫臻升任司空,又转为司徒。正始年间,进封爵位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朝廷还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当初,太祖很久没有册立太子,当时又认为临菑侯曹植才能出众,人品贵重。丁仪等人做为曹植的辅佐,劝说卫臻结交曹植,卫臻以大义拒绝了他们。等到文帝继位魏王,东海郡的王霖受到恩宠,文帝问卫臻说:“平原侯怎么样?”卫臻称赞文帝圣明仁德,但对平原侯没有评价。曹爽辅佐朝政,派夏侯玄宣旨,想要招揽卫臻入朝担任尚书令,并且为他的弟弟求取婚姻,卫臻都没有答应。卫臻坚决请求辞官。曹爽诏令说:“过去干木辞官修养,都能靠大义威压强大的秦国;留侯休养生息,也没有忘记楚国的事。如果以后您有什么好的谋略,希望能不要吝惜。”然后下旨赏赐给卫臻一座宅邸,赐位特进,俸禄如同三司。卫臻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尉,谥号为敬侯。他的儿子卫烈承袭了爵位,咸熙年间(264~265担任光禄勋。
卢毓,字子家,涿郡涿县人。父亲卢植,在当时很有名气。卢毓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又遇上本州动乱,卢毓的两个兄长都死于战乱之中。当时袁绍和公孙瓒交战,幽州、冀州地区遭遇饥荒,卢毓抚养成为寡妇的嫂子和兄长的儿子,因为学问品行被人称赞。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时,征召卢毓担任部下贼曹。崔琰推举卢毓担任冀州主簿。当时天下刚刚建立,百姓很多都逃亡了,所以加重的对逃亡的人的刑罚,这个罪行会牵连到妻子孩子。有个逃亡的士人的妻子白氏等人,刚嫁到他家没几天,还没和丈夫见过面,大理寺就上奏要将她一并处死弃尸街市。卢毓反驳他说:“女子的情感,因为和丈夫相处才有恩情,成为妇人才重视情义。所以《诗经》上说‘没有见到谦谦君子,我心中伤悲 如果见到了,心中就平静了’。又有《礼记》说‘还没有拜谒祖庙的妇人却死了,去世后运回故乡安葬的人,都还没有成为妇人。’现在白氏或者有还没有见过丈夫的哀伤,死后有还没有成为妇人的悲痛,但官吏们却商议着要对她处以死刑,那如果她和丈夫已经行完礼节,又该判什么罪呢?况且《礼记》上还说‘依附之人的罪名应从轻判决’,说的是依附于人犯的罪,以从轻处罚为好。又有《尚书》说‘与其杀害那些没有罪的人,宁肯不合于常规’,现在白氏的罪名恐怕太重了。如果因为白氏接受了聘礼,已经加入夫家,那判刑就可以了,判死刑是太重了。”太祖说:“卢毓说的话有道理。还能引用经典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真是让人感叹。”因此,卢毓担任了丞相法曹议令史,后又转任西曹议令史。
魏国建立后,卢毓担任吏部郎。文帝登基后,提升他为黄门侍郎,又出京担任济阴相和梁、谯二郡太守。文帝因为谯郡是故乡,所以迁移了很多百姓充实当地人口,让他们大力屯田。但谯郡的土地贫瘠,百姓困顿,卢毓很怜悯他们,就上表请求将百姓迁移到梁国,靠近肥沃的土地,但很不符合文帝的想法。文帝虽然允准了卢毓上表的建议,但心中对他产生了怨恨,就将卢毓贬官了,让他担任睢阳典农校尉,负责带领百姓迁移。卢毓只想着对百姓有利,亲自前去查看,选好居处和肥沃的土地,百姓都信赖他。后来,卢毓升任安平、广平太守,任职的地方都有恩惠和教化。
青龙二年(234),卢毓入朝担任侍中。在那之前,散骑常侍刘劭奉诏令制定律法,没有成功。卢毓上表谈论古今律法的本意,认为律法应该有一种明确的准则,不应该有两种做法,使得奸诈的官吏多加宽容。等到侍中高堂隆多次因为宫殿的事恳切地劝谏明帝,明帝心中很是不悦,卢毓进谏说:“臣听说君王圣明,大臣就正直,古代的圣王担心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在宫门口设置了进谏的大鼓。身边的大臣尽职规劝,这是臣等比不上高堂隆的地方。高堂隆这样的人,看起来疏狂率直,陛下应该宽容他们。”卢毓担任侍中三年,多次和明帝有辩驳争论。明帝下诏说:“给人才授予官职,是圣明的君主也会为难的事,一定要有很好的辅佐,才能确保官员的升迁和替换有效果。侍中卢毓性情坚贞稳固,心中正直行为端正,可以说是明白考验过又对于职位不懈怠的有功之臣。现在任命卢毓为吏部尚书。”并让卢毓自己选择替代自己职位的人,说:“能向你一样的就可以。”卢毓举荐常侍郑冲,明帝说:“文和,我是了解的,再推荐一个我没有听说过的吧。”卢毓就举荐了阮武、孙邕,明帝于是任用了孙邕。
在这之前,诸葛诞、邓飏等人声名远扬,出现了对夏侯玄四人和诸葛诞等八人的讥讽言论,明帝也厌恶他们。当时朝廷在推举中书郎,明帝诏令说:“能不能得到这个人选,全在卢毓了。 推举官员不要只看人的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画做饼,吃不到嘴里。”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能得到才能奇特的人,但可以得到普通的士人。普通士人敬畏教化,仰慕善行,所以才有名,不应该因此厌恶他们。愚陋的臣子既然不足以赏识才能奇特的人,又主张按照声名安排职务,但应该在安排之后有所检验。所以古人用言论向君王奏报,用功劳来明白考验。现在依照考试成绩的制度已经废弛,转而依靠人的名声来决定他的官职升降,所以才能的真假相混,难以分辨。”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即下诏制定考课发。适逢司徒的职位空缺,卢毓举荐了有才能但隐居的管宁,明帝没有任用。又问改换的人选,卢毓回答说:“说到敦厚笃实,品行突出,那就是太中大夫韩暨;说到诚实正直,清廉方正,那就是司隶校尉崔林;固守正道,心性纯粹,那就是太常常林。”明帝任用了韩暨。卢毓在结交人和推举人才方面,都是先举荐品行良好的,其次才依照才干。黄门侍郎李丰曾经为此询问过卢毓,卢毓说:“才能是用来做善事的,所以才能大的人能成就大善事,小的才能做到小善事。现在那些被称赞有才能的人却不能成就善事,这是他的才能没有能落到实处。”李丰等人都佩服他的言论。
齐王曹芳即位后,赐给卢毓关内侯的爵位。当时曹爽主管政务,想要树立他的党羽,就将卢毓降职为廷尉,让侍中何晏替代卢毓。不久,又将卢毓移出内阁,担任廷尉,司隶毕轨还胡乱上奏要免掉卢毓的官职,朝臣们的议论大多上奏批评毕轨,曹爽就让卢毓担任光禄勋。曹爽等人被收押后,太傅司马宣王让卢毓行使司隶校尉的职权,处理曹芳等人的案件。又复职为吏部尚书,加封奉车都尉,被封为高乐亭侯,转任仆射,像以前一样主管官员选举,加官光禄大夫。高贵乡公曹髦登基后,晋升卢毓的爵位为大梁乡侯,又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率军出征,卢毓主管后方事务,加官侍中。正元三年(256),卢毓因病辞官。又升任为司空,他坚决推荐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司隶校尉王祥等人。曹髦下诏派出使者立即授予印信绶带,晋升爵位封为容成侯,食邑二千三百户。甘露二年(257),卢毓去世,谥号成侯。他的孙子卢藩承袭了爵位。卢毓的两个儿子卢钦、卢珽,咸熙年间(264~265)卢钦担任尚书,卢珽担任泰山太守。
评曰:桓阶能判断事情的成败,才能超出世人;陈群言行举止符合声名道义,有高洁的德行和清高的名望;陈泰宽宏大度,很是简朴,能很好地继承家业。魏朝的大事都由台阁主管,看重内部而轻视外部,所以八座尚书,就是古时候六卿的职位。陈矫、徐宣、卫臻、卢毓长久处在这一职位上,陈矫、徐宣刚毅果断,个性正直,卫臻、卢毓劝谏朝政,明白事理,都是没有忝列自己的职位的。
上一节:第二十一章-王卫二刘傅传
下一节:第二十三章-和常杨杜赵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