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志-吴书:目录

上一节:第十六章-潘浚陆凯传

下一节:第十八章-吴范刘惇赵达传

第十七章-是仪胡综传 译文 段译 原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他本姓“氏”,起初作过县吏,后在郡里任职,郡相孔融嘲笑他,说“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于是就改了姓。是仪后来投靠刘繇,到江东躲避战乱。刘繇军队战败,是仪迁居会稽。

孙权登基掌权,用文辞优美的诏书征召是仪,是仪到后被孙权信赖倚重,专门掌管机要事务,担任骑都尉。

吕蒙密谋袭取关羽,孙权将此事征询是仪,是仪赞同吕蒙的计谋,劝孙权采纳其计。是仪跟随孙权征讨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是仪陈词拜谢,孙权命令说:“我虽然不是古代的赵简子,您怎就不委曲自己作一个周舍呢?”

荆州被平定后,东吴迁都武昌,是仪被授任裨将军,后封爵都亭侯,暂时主理侍中。孙权想再授予他以部队,是仪自以为不是统领军队的人才,坚决推辞不接受。黄武年间,孙权派遣是仪前往皖城到将军刘邵部下任职,想招诱曹休到来。曹休来后,被吴军打得大败,是仪被提升为偏将军,入朝总管尚书事,并管理朝廷外各官员,兼理诉讼事宜。孙权又令他教导众公子读书学习。

孙权东迁京都到建业,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是仪被派留下辅助太子。太子非常敬重他,有事都先征询他意见,然后才实施推行。是仪被晋封为都乡侯。后来他跟随太子返回建业,再被授予侍中、中执法,主管各宫事务,依旧兼管诉讼。典校郎吕壹诬告谗毁原江夏太守刁嘉谗言诽谤国家政事,孙权大怒,将刁嘉收押关进监狱,详细审问查验。当时与此事有关系的人都畏惧吕壹,并都说听到过刁嘉说了那些话,唯独是仪说没有听说过。于是是仪被连续审讯多日,孙权下旨要严厉审问,大臣们都为此恐惧沉默 。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架在我的脖子上,我哪敢替刁嘉隐瞒实情,而自取灭族之祸,成为不忠之鬼呢?只是为了让陛下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他根据实情回答,言辞毫无改变。孙权就放弃对他的审问,刁嘉也得以释放。

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孙权关心蜀国情况,派遣是仪出使蜀国与其巩固结盟友好关系。是仪作为使节的言行举止很合孙权心意,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

南阳王孙和、鲁王孙霸刚被册立,是仪以本职任兼任鲁王傅。是仪对二宫地址相距太近不以为然,就上疏说:“为臣私下认为鲁王天资卓群勤修美德,文武兼备,现在 适宜的安排,是让他镇守四方,作为国家的藩篱屏障。宣扬美好德行,广泛显耀威信,这是国家的优良传统,天下百姓共同仰望的。只是为臣言辞粗疏,不能完整地表达想法。我认为二宫应当有所抑制,纠正上下顺序,宣明教化根本。”他接连上书三四次。他作为王傅忠心耿耿,时常加以规劝;对上奉事勤谨,与人相交恭敬。

从不经营产业,不接受别人的施惠,房舍财物能供给日常生活就行。邻居有人修建大宅,孙权出行望见,问这大宅是谁的,身边随从回答说:“似乎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俭朴,一定不是他。”问之后果然是别人家。他受孙权的信任与了解到如此程度。

是仪衣着不精制,饮食不注重奢华,乐于赈济赡养贫困之人,家中无什么储蓄。孙权得知后,亲自到他家,要求看看他家吃的饭菜,并亲口尝过,对此深为叹息,当即增加是仪的俸禄和赏赐,增广他的田地住宅。是仪多次推辞谢绝,因这种恩惠而心中不安。

他时常举荐人才进献计策,从未说过别人不足。孙权常责备他不谈论政事,没有是非,是仪回答说:“圣明君主在上,为臣尽忠职守,担心不能胜任职位,实在不敢以愚笨的劣见看法,来干扰陛下视听。”

他担任国家公职几十年,未曾有所错漏。吕壹多次诬陷告发将相大臣,有的人竟被他告发有罪达四次之多,唯独没有借口告发是仪。孙权感叹说:“如果人人都像是仪那样,还到哪里去施用律令条文呢?”

等到是仪重病卧床,他留下遗嘱要求用一般棺木安葬,穿戴平时衣服入殓,务必节省简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胡综,字伟则,汝南郡固始县人。他小时候父亲就去世,母亲带着他到江东避乱。孙策兼任会稽太守,胡综十四岁,是他门下循行,留在吴地和孙权一同读书。孙策去世,孙权担任讨虏将军,任命胡综为金曹从事,跟随大军征讨黄祖,任鄂县县长。孙权为车骑将军,以京口城为首府,征召胡综回京,任职书部,与是仪、徐详一同主理军国机密事宜。刘备出兵到白帝城,孙权因为现有兵少,派胡综到各县征选士兵,得到六千人,建立解烦兵左、右两部,徐详兼任左部督,胡综兼任右部督。吴将晋宗叛吴归降附魏国,魏国任命晋宗为蕲春太守,距离长江几百里处,多次进犯吴国,孙权派胡综与贺齐轻装疾行突袭,生擒晋宗,胡综被加授建武中郎将。魏国授予孙权为吴王,胡综、是仪、徐详都被封为亭侯。

黄武八年(229)夏,有黄龙在夏口出现,于是孙权称帝登基,因出现祥瑞而更改年号。又制作黄龙大牙旗,常竖在中军,各军进退,都看大旗指向而行动,孙权为此命令胡综作赋为:

“乾坤初立,天地人因此出现。天狼星显示星象,实是表示军队精精良。圣人观察自然规律,借此效仿经营,开始制作器械,以此求得成功。黄帝、神农开创人类朝代,开拓奠定皇家基业,对上顺应天意,对下消除百姓灾祸。帝高辛诛杀共工,帝虞舜征讨有苗,夏启在甘地讨伐有扈氏,商汤在鸣条攻破夏桀。周武王在牧野攻破商纣,汉高祖在垓下消灭项籍,如此种种无不依靠大军,因战争才建起功业。光辉耀耀大吴国,有此基业实在是上天降德,神圣威武治理天下,一切都依赖上天法则。于是从远古开始,黄帝、虞舜是开创帝业的祖先,经历五个朝代,一直传到今天。大吴应合运数承受天命,从南国土地发迹,将恢复圣贤大道,使华夏朝代重新交替延续。于是遵循天理,设置神圣部队,取象太一运行,设置五将镇守三门;行动快速好似闪电,行动缓慢犹如彩云,前进停止均有法度,精练简明而不繁琐。四灵旗布列四方,黄龙牙旗矗立中央,旗上绘日月之形,旗名称作“太常”,卓然矗立,大军仰望。仙人在上,观照四方,神灵驱动,为国降下吉祥。军队行进想要改变方向,黄龙旗率先移动,金鼓不必鸣响,在静默中改变,隐蔽朦胧好似神灵在场,所有行动可谓奇妙神秘。昔日武王伐纣,有赤乌衔书显灵,现在在我大吴国,也有黄龙吐符的征兆。这都契合《河图》、《洛书》的卦辞,动辄与天道相和,上天赞同百姓和谐,神签上显示这是吉庆。”

蜀国得知孙权称帝登基,派遣使者前来重修过去结盟友好。胡综撰作盟约,文义很美,其辞记录在《孙权传》。

孙权东下建都建业,徐详、胡综共同任侍中,晋封为乡侯,兼任左、右领军。当时魏国有投降过来的人说,魏国都督河北振武将军吴质,被魏朝廷猜疑,胡综于是假造吴质作降书三条:

其一说:“国家纲纪废弛断绝,天下分崩离析,百姓憔悴苦痛,士人四处流散,兵匪所到之处,城中没有居民,战火烟尘纷飞,其状随处可见。自从三代以来,天下动乱至极,也未有像今天这种情况。臣下吴质志向疏陋,处于当前没有良计,受困于在所生活的地域内,不能翱翔高飞,于是为曹氏参与战事,远处河朔之地,与天道隔绝。虽仰慕风范大义,想归顺天命,惭愧没有机缘,得以施展志向。每每见到来往吴国之人,私下得知吴国风俗教化,知道陛下德行与天地等同,与日月明耀,神武的英姿,乃自然授予,因此推演上天法则,传扬万里,自大江以南,家家户户蒙受恩泽。英雄豪杰,得道之士,无不发出衷心的歌咏,以自己归顺得所而愉悦。今年六月底,敬闻在黄道吉日中,龙跃登基,光大大道,整顿朝纲,将使天下遗民,见到真龙天子。昔日武王伐商,殷商军民倒戈依附;汉高祖诛杀项羽,四面楚歌。和今日形势比较,都不足以相提。臣下吴质无法抑制自己昊天般的崇高志愿,谨派我的亲信同郡人黄定恭敬地奉上章表,并托付他表明叛降,远路行来求得上报陛下,其中想表达的内容,载列在下面。”

其二说:“昔日伊尹离开夏朝依附殷商,陈平背弃西楚投靠汉朝,其功绩记载在竹帛上,留名后世,君主不认为他们是背叛者,而认为他们是知晓天命之人。臣下昔日被曹氏看中而交结,表面是君臣关系相依托,实际上如骨肉至亲,情深义重,只有相合而无背离,于是承担掌管一方的重任,总领黄河以北的军队。在这种时候,我志向远大,发誓永远与曹氏同生共死,只担忧功绩无法建立、事业无法成就。等到曹氏亡故,后嗣继位,幼王主管朝政,谗言逐渐兴起。同僚们倚仗权势互相戕害,志趣不同者借机诋毁挑拨。而臣下我天性简略,向来不屈服他人,看那几个小子,内心确实要压迫我,这也有为臣的过失。于是我被邪恶的谗言所陷害,招致幼主猜疑,污蔑我打算叛变。虽说了解实情之人担保说明我的心意,然而世道混乱、谗言生效,对我的猜疑仍旧存在,我常常忧虑有朝一日会横遭无辜之祸,因此十分忧虑痛苦,如踏在薄冰炭火之上。昔日乐毅在齐国为燕昭王立下大功,燕惠王登基后,因猜疑而罢免乐毅的职位,于是他离开燕国到赵国,功业并未因此而损减。他岂是想对燕国三心二意,只不过是担心功业无法建立,而担心灾祸将要来临。过去我曾派遣魏郡人周光以做生意为名,托付叛降南方的想法,明确表达我的秘密计策,当时因时间仓卒,不敢立即呈上奏章,只是让周光口头转述而已。我认为天下最终一统已经显出征兆,上天旨意所在,除了吴国还能是谁呢?这里的百姓,都希望成为陛下的臣仆,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只恐吴国军队来得太迟。倘若皇恩多加信任接纳,一定以黄河以北的土地恭迎王师,拳拳忠心,天日可鉴。但周光南往已有一年,却没有消息传回,不知我的心意他是否已经转述?我瞻望南天接连叹息,日月不已,即使鲁国人盼望齐国卿高奚敬仲,也不足以与此相比!又臣下如今所受待遇愈加淡薄,恶人诋毁的言论,不绝于耳,我必定因此遭受灾祸,只是迟或早而已。臣下私下揣测陛下没有垂示圣明的慰勉,其原因一定是认为我吴质通彻晓仁义之道,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认为周光所转达的言辞,假多真少,或认为其中有什么其他想法,却不知我吴质因构陷诋毁而被猜疑,担忧遭受大祸!况且我吴质如果真有罪过之日,定会自己奔向鼎镬就死,捆绑自己等待惩处,这恐怕是为人臣子所应做到的。现在我并无罪过,却横受构陷诋毁,将有商鞅、白起那样的灾祸。思量目前形势,离开魏国也是有原因的,现在死去并不能体现出道义,不离开又做什么呢!乐毅的出奔,吴起的逃亡,君子都同情他们未受到礼遇,没有人非议他们的举动。希望陛下类推古事以相比今人,不要猜疑责备我吴质,另外陛下或者想到,为人臣子者被判处罪名,应当像伍子胥那样自己献身致力表现忠诚,不应当侥幸地借机寻求便利。但今天与古时相比,时势不同,南北距离遥远,江湖隔绝,自己不主动行事,又怎能脱离灾祸呢?所以我只好忘却志士的节操,而考虑建立功业的道义。我吴质又考虑到曹氏的继承人,并非天命所在,政治衰微,刑法错乱,朝政大权被贼臣把持,各位将领在外专权,各自为政,无人同心,军队衰败耗损,国库财货空虚,朝廷纲纪败坏,君臣同样昏聩。我想到陛下前后多次招得魏国的叛逃者,都得知了这些情况。兼并弱小攻打昏庸,应当顺应天时,这实在是陛下进取的有利之机,因而区区吴质我才敢献上自己的计划。现在如果聚集军队于淮河、泗水一带,占据下邳,荆、扬二州,就会闻风响应,我从黄河之北席卷南下,南北势力相连,根基必会永远坚固。关西的魏军被拘束在他们守卫的地盘,青、徐二州的魏军不敢撤离守卫,许、洛所剩魏军之数不到一万兵力,有谁还能到东方来与陛下争锋呢?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怎能不深思熟虑去谋算呢?至于臣下所守之地,自来盛产良马,又加上羌人胡人经常在三四月间水草肥盛时,驱马出来放牧,粗略估计目前的情况,可以获得马匹三千多。陛下出兵,应当利用这一时机,多带些骑兵来就这里的良马。这些都是根据已掌握的情况预先制定的大致计划,现如上上报。凡是两军对垒,不能不相互探究对方虚实,现在这里兵马确实羸弱,很容易就能取胜平定,陛下出兵前进,响应者一定很多。这样陛下就可上奠定宏大事业,使四海之内归为一统,下令我吴质能建非常之功,这是天意啊!如果我的建计不被采纳,这也是天意。希望陛下对此深加考虑,我不再多言。”

其三说:“昔日许子远离袁氏依附曹氏,他的计策谋略,都被曹氏所采纳,于是大败袁军,奠定曹氏基业。如若曹氏不信任许子远,而怀疑犹豫,不下定决心,则如今天下被袁氏占有。希望陛下考虑这件事。我私下得知边境上的将领阎浮、赵楫想要归顺宏大教化,因彼此倡应商议不及时,导致失败覆灭。现在臣下忠心耿耿,遥献生命于陛下,如果再被怀疑,不及时发兵出动,令我处于孤绝无援之地,遭受阎、赵他们那样的大祸,那恐怕天下那些想为吴国立功的豪杰壮士,不敢再将性命托付陛下了。希望陛下考虑这件事。苍天大地,也必定听到我的想法。”这篇文章流传后,而吴质已入朝任侍中了。

黄龙二年(230),青州人隐蕃归附吴国,他上书说:“为臣听说商纣王行事无道,微子预先出逃;汉高祖宽厚贤明,陈平率先投奔。为臣二十二岁,抛弃我的封邑,归顺有道之君,仰赖上天神灵,得以平安到来。为臣来后已有多时,而主事者将我视作一般投降之人,未加以精细地区别,使为臣微言妙旨,无法上达陛下。我郁抑长叹,此种处境何时才能结束?谨此来到宫阙,跪拜上奏,请求能蒙受陛下召见。”孙权当即召隐蕃入宫。隐蕃答对问话,以及陈述对时事的见解,都很有见地。胡综当时侍坐,孙权问他隐蕃怎样。胡综回答说:“隐蕃上书,夸张言辞有似东方朔之处,巧言诡辩很像祢衡,而实际才能都不如他们。”孙权又问他隐蕃能担任什么官职,胡综回答说:“此人不能让他去治理百姓,暂且让他试试当名小京官。”孙权考虑到隐蕃有很多刑法诉讼的言论,就任隐蕃为廷尉监。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都称赞隐蕃有辅弼君主的才干,郝普尤其与他亲近友善,常常埋怨叹息他的屈才。后来隐蕃密谋叛变,事情败露后被诛杀,郝普因受到责备而自杀。朱据被停职软禁,很久之后才获释。孙权任命胡综为偏将军,兼任左执法,负责处理诉讼事务。在进攻辽东事情上,辅吴将军张昭因劝谏孙权言辞过于直率急切,孙权也大怒,使他们调和彼此关系,不再心有嫌隙,其间胡综起了很大的作用。

胡综天性嗜酒,酒后呼叫欢快,有时还推拉酒杯,拳打手下人。孙权爱惜他的才干故不责怪。

自孙权掌管国事以后,凡是各种文、诰、策、命以及送往邻国的书信,大体上都是胡综所撰写。起初因为国内外事务繁多,专门制定律令,长吏遭逢丧事,都不能离职奔丧,但仍多次有人违犯。孙权十分忧虑,让朝臣商议解决的措施。胡综的建议认为应制定具体法律条文,告知犯者处以死刑,只在一人身上施行,以后此种现象一定断绝。后来采用胡综的意见,从此离职奔丧的现象绝迹。

赤乌六年(243),胡综去世,他的儿子胡冲承嗣爵位。胡冲性情平和很有文才,天纪年间担任中书令。

徐详,字子明,吴郡乌程人,先于胡综去世。

评曰:是仪、徐详、胡综,都是孙权时期辅佐兴盛大业的人。是仪廉洁恭敬,徐详多次出使,胡综文才兼备,各自受到信任,类比修建大厦,他们就像是架屋之木那样的重要人物啊!

上一节:第十六章-潘浚陆凯传

下一节:第十八章-吴范刘惇赵达传